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2017-12-09 00:29:40)
标签:

杂谈

​       红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兰州640公里。境域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地势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具有山原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县境中部查针梁子高耸隆起,形成自然分界线,海拔4300多米,南部为山原,北部为丘状高原。境内珠串状盆地和小盆地广泛分布,俗称坝子。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上,翻越气势磅礴的鹧鸪雪山,变进入红原境内,刷经寺的松涛阵阵让您领略原始森林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宛如巨龙绵延横亘于草原边缘的查真梁子是长江、黄河上游支流的天然分水岭,让人感味"才饮长江水,又食草地鱼"跨越时空般的雅趣。袅袅娜娜的白河贯穿红原全境,牧歌、帐篷、牛羊星罗棋布,美不胜收的人间天堂。红原大草原地跨高原地貌和山地地貌两大单元,特色自然景观一为草原湿地,二为雪山、森林湿地景观,均具有规模大、分布广、品位高等特点。悲壮的红军长征史诗和深宏博大的宗教文化,浪漫古朴的草原藏乡风情,构成了红原独特的文化之旅。红原被首列为大九寨国际旅游核心区。一路向北,走川西……(29)

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瓦切乡。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瓦切的传说,瓦藏意为帐篷;切,其意是大,所以"瓦切"意译为:大帐篷。对瓦切地名的来历在当地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妙的传说: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征服了大小列国以后,从邻国向东,前往汉宫,来到瓦切地带,被两个妖魔挡住去路。于是,格萨尔王正与两个妖魔展开激烈交战。后来格萨尔王变法将两个妖魔击倒,并用双脚各压一个,但为了不把妖魔压死。这时格萨尔王在天神的暗示下,一声长呼,唤来专治妖魔的乌龟天将。为了使妖魔永世不得兴起,一大一小乌龟各压一个妖魔,变为两座小山包永居人间,因那山包好似两座帐篷。人们便对大的山包叫"瓦切"小的山包叫"瓦穷",穷,其意为小,随着光阴流逝,渐渐人民将山包的名作为了今天的地名。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瓦切经幡群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此地是一丁字路口,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往东150公里可去松潘县的川主寺。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这里有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若尔盖县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四川省北部,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四邻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卓尼县迭部县阿坝州内阿坝县、红原县、松潘县、九寨沟县接壤,黄河与长江分水岭将其划为东西两部。东西与南北最大距离约150公里。距兰州475.3公里,离州府驻地马尔康322.4公里,南距成都469.2公里。

2005年热尔大草原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

若尔盖县享有"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和"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和"云端天堂"之称。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若尔盖县地域辽阔,资源富集,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既有黄河九曲第一湾、热尔大草原、纳摩神居峡、降扎温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省级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包座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又有巴西会议会址包座战役遗址、古潘州遗址等人文景观,是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若尔盖大草原

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地。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黄河九曲第一湾位于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前。距县城68公里,距唐克镇8公里,至九寨沟248公里。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卡拉山,一路斗折蛇行,缓缓向东流到四川。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一路向北,走川西……(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