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卌一
杨立新
在济南大明湖最大的湖中岛上,巍立着闻名遐迩的海右古亭——历下亭。唐天宝四年(745年),诗人杜甫途经济南,适逢北海太守李邕至济,便在此亭宴请杜甫及济南诸名士,杜甫即兴赋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著名诗句。
于是,人们便在历下亭旁建名士轩。该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硬山出厦,花雕扇扉,轩内西壁上嵌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大诗人杜甫以及秦汉以来祖籍济南的15位名士的石刻画像,供世人瞻仰膜拜。名士轩也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赏宴集之所,吸引着更多的名士聚集、落脚泉城。
在名士轩的门楣之上,悬有一方“名士轩”隶字匾额,为1911年春清末书画家朱庆元题写。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5285990182.jpg
济南大明湖名士轩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发现“名士轩”三字中竟有两个错字:“名”字上多了一点,“士”字上多了两点,于是便认为这是朱庆元有意为之,意在期望济南名士多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将美好的祝愿通过诙谐的书法形式表现出来。
不过,此说倘能成立,只能说明朱庆元认为济南的名士还不够多,所以才要多点,多点,再多点。这就不是对济南的褒扬,而是有所贬抑了。事实上,济南历史上的名士远远不止名士轩画像上的那十几人。如果开列出一个详单的话,那将是皇皇数百人,堪称蔚为大观的。因此,杜甫的诗也不是信口胡诌的,而是有根有据的。试想,如果连济南的名士还要多三点话,那么其他地方呢,岂不是要多百点、千点了?

末科状元刘春霖对联:“济南名士多于鲫鱼”
事实上,朱庆元所题“名士轩”根本就没有什么错字,那“三点”也不是额外添加上的,而是隶书的一种常规写法。
我们首先看“名”字。《说文解字》对“名”的解释为:“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可见,“名”是由“口”和“夕”组成的会意字。前面我们说了,“名士轩”三字为隶书。在隶书中,“名”字的“夕”中可以写成两点。此种写法在东汉《曹全碑》中即已出现,在清人隶书中更是广泛使用(见下图)。
我们再看“士”字。《说文解字》对“士”的解释为:“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5286268073.jpg为“古文士也”,即为“士”的古文写法。虽然“士”字加两点的写法在汉隶中并不普遍,却大量出现在清人隶书中(见下图)。
清代由于金石学和小学的复兴,故清代书家在古文字的研究上明显超过前代,从而造成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种用隶、楷、行等今文字书写古文字的现象。
下面是明代闵齐伋《六书通》中所收录的篆体“士”字,我们可以看到普遍带有装饰符号。因“士”字笔画较少,故清人在隶书中多仿效篆书写法加点,不仅可使“士”字结构丰满,而且彰显古意,故而颇受青睐。
清代隶书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的特点,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在“名士轩”上,我们领略到了清人隶书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