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张勇
东汉杨震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在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十斤黄金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暮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众目睽睽之下,再怎么守规矩,也看不透他的心里究竟在打什么小九九,谁知道表面的姿态到底是不是故意做出来给人看的?最难得的是在各种监督的目光看不到的黑暗地方,仍能坚守内心的澄澈,时刻警醒自己,别人看不到,起码自己知道,自己看得到。
《后汉书》又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巴祗为扬州刺史,与客暗饮,不燃官烛。”与此相类,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李姓京兆尹,为官清廉,纤尘不染。一日灯下批阅文书,仆人送来家书。他即吹灭公用蜡烛,点燃自己的蜡烛。待读完家信,才又点燃公家蜡烛,继续办公。在一般人看来,在公家的烛光下读封家信,实在无伤廉洁,更算不得损公肥私,可这位京官,硬是不肯稍稍“通融”一下。
胡适去英国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纪念方式是撞钟,听到钟声的人要停下手头工作,静默一分钟。胡适看到一个漆匠提着油漆登梯子上墙,这时钟声响起,漆匠一手扶梯,一手提着漆桶,停在梯子中间,低头默祷。过了一分钟,他才提着油漆,继续工作。这种不欺暗室的自觉让胡适震惊。
1886年,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法国人送给美国一件珍贵的礼物:自由女神像。雕像落成40多年后的一天,美国一位剧作家乘直升机看到了“女神”全貌,他清楚地看到了雕刻精美的女神像,就连她头饰的做工都十分精美,没有丝毫瑕疵。在建造自由女神像时,雕刻家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人类会发明直升机,可他们并没有因当时的人们看不到,就忽视了对自由女神像头顶的雕刻。这种不因当时条件的局限而欺瞒世人的做法,也让这位剧作家震惊。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给自己设定一条清晰的底线,底线就是生命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逾越的道德之线,是赢得他人、赢得世界的基准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