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唐诗我们读错了吗?

标签:
杂谈 |
(原标题:这些唐诗我们读错了吗?(组图))
“你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读过许多美丽的诗”……等等,你确定你读对了吗?
唐诗流传至今,要穿越战火纷争、改朝换代,要穿越文人的有心之改和刻工的无心之失,要穿越语言发展所带来的阅读障碍,要穿越历史距离所营造的文化迷雾和情感隔阂,等到它们来到我们眼前,已不再是当年模样。幸运的是,一方面不断有人制造错误和幻觉,另一方面又有历代学者前赴后继地为唐诗祛除障垢。今天,咱们就来驱驱魔、去去魅。看看你读错了没?中魔了没?
《登鹳雀楼》:
作者不确定是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国秀集》题为《登楼》,作者署为朱斌。而《文苑英华》《温公续诗话》《万首唐人绝句》《唐诗纪事》均题作王之涣。《国秀集》是什么书?是盛唐人芮挺章所编的诗歌选集,此人与朱斌、王之涣为同时代人。此书的卷下既选了王之涣,也选了朱斌,而将《登楼》放在朱斌名下,肯定是可信的。
此外,中唐人李翰作《河中鹳雀楼集序》没有提到王之涣诗,只提到畅当诗。畅当比王之涣晚,是大历年间进士,他也写过一首《登鹳雀楼》:“逈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首诗也写得不错,所以李翰会提到他。那么,为什么李翰没提朱斌的《登楼》呢?可能和其诗名不显有关,至今我们对此人所知甚少。而畅当,今天看来不是大家,在当时却极有诗名,韦应物、卢纶、戴叔伦、李端等诸多才子都和他有诗歌往来,所以李翰一定会提到他。
又据陈尚君考辨,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鹳雀楼上有唐人王之涣、畅当的诗,这应该是宋人在鹳雀楼上补题的。考虑到宋初编写的《文苑英华》已把这首诗放在了王之涣名下,那么它肯定是在晚唐五代这段时期之内,悄悄“转移”,投奔了“新主”。由于王之涣的诗名远超过朱斌,所以诗因人贵,就流行起来。以至于到了北宋中后期,会有人把它堂而皇之地题写在鹳雀楼上,署名为“王之涣”。
《春晓》:
题目错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绝大多数《孟浩然集》的版本都没问题,但偏偏是今存最早的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今藏国图),题目作《春晚绝句》。此外,还有明代人编的《唐百家诗》本《孟浩然集》题作《春晚》,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版本。
尽管有人指出,宋本《孟浩然诗集》文字讹误较多,不足为据,而且“晓”刻成“晚”是很常见的笔误,所以,还是以明刊四卷本(即《四部丛刊》所影印者)为准吧,人家刻的精,编的全,所以还是作《春晓》吧。但有一个最早的刊本,有一个很重要的明刊本,都作“春晚”,我们就不应该轻易忽略。
“春晚”这个词汇,在唐诗中出现很多。今检《全唐诗》,有将近100处,而且常出现在诗题中,如《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春晩雨中》等等。而“春晓”出现大约20处。更有趣的是,中唐的一位宰相武元衡写了一首《春晓闻莺》,引来很多人唱和。其诗题,有的版本也作《春晚闻莺》。可见,“春晓”和“春晚”傻傻分不清楚,不仅孟浩然诗这一例。咱们现在不能断定孟浩然原作的题目就是《春晚》,但至少不要被“春晓”干扰了我们理解诗意。
从诗意本身来看,“春晚”比“春晓”更合适。孟浩然在诗中想表达的是“惜春”、“惜花”之情,而不是春天早晨的困倦和思绪。而“春晚”的意思,就是晚春、暮春,就是“花落知多少”的时节。“春晓”呢?无论是武元衡的《春晓闻莺》及相关唱和之作,还是元稹的《春晓》、温庭筠的《春晓曲》,这些以“春晓”为题目的诗,主要描写的都是早晨起来对远人或对往昔的思念,侧重于晨起之思。而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是伏笔和铺垫,他最关心的是“春晚”,是春天的不知不觉的离开。这才是“诗眼”。
“读书破万卷”:
杜甫读书如此凶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太有名了,为中小学生作文所常用。但是,“破万卷”的“破”是什么意思?估计大多数人都会理解成:读书太多太勤,把书都读破了。嗯,杜甫读书真凶猛。
现代人这么解,其实古人也会这么看,而且解说得更为活灵活现,甚至更有想象力。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张远谓识破万卷之理,另是一解。”把“破万卷”理解成“韦编三绝”,更形象了;理解成“识破万卷之理”,就引申得更远。总结起来,“破万卷”可以包含三种意思:第一,博览群书;第二,熟读书破;第三,理解深刻。
为什么一个“破”字引发如此多猜想?原因只是:它是杜甫写的,而且接了一个下句:“下笔如有神”。于是越说越“神”。其实人家岑参说过一模一样的话。《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云:“万事不可料,叹君在军中。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同样的话,放在这里,似乎就只剩下一种意思了:博览群书。
那么,杜甫自己怎么看待“万卷”呢?《郑典设自施州归》云:“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可叹》云:“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柏学士茅屋》云:“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这三首诗里的“万卷”,都仅仅是在说博览群书,没有深意。
所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仅仅是在说一种朴素的道理:读书多,就能写得好。杜甫读书,没那么凶猛,也没那么深刻,他强调的是博览,这是初盛唐人读书的习惯。他们藏书,抄书,编书,但很少有精辟的思考和见识。
那么,“破”究竟作何解?
一种理解,“破”就是“过”。我们现在还有“破百”、“破万”之说。“破”当“过”讲,初唐人沈佺期就有这么用。其《度安海入龙编》云:“别离频破月,容鬓骤催年。”“破月”,就是超过一月。杜甫自己也有这样的用法,如《绝句漫兴》:“二月已破三月来。”《白帝楼》:“腊破思端绮,春归待一金。”“二月已破”,就是已过;“腊破”,就是过了腊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破”都和时间相关,所以“破”如作“过”讲,和“万卷”搭配,感觉比较奇怪。
另一种理解,“破”就是“遍”,我认同这种说法。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破,犹尽也,遍也。”所以,“破万卷”强调是的极其渊博,有“涸泽而渔”之感。又李贺《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云:“系书随短羽,写恨破长笺。”这里的“破”,也作“遍”讲,说的是信笺上写满了愁恨。
“白发三千丈”:
李白是在照镜子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读这首诗,大家都关注前两句.但是,诗应该作为整体来读,尤其是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五绝,更需要前后联系来看。如果说前两句很壮美,飞腾想象,有谪仙风范,那么,后两句的揽镜自照,是不是稍显温柔,甚至有点“娘炮”呢?更值得追问的是:对着一面小小的镜子来想象“三千丈”的白发,是不是夸张太过火了?
问题就出在:“明镜”作何解?余恕诚先生对此有很精彩的解读。他以为,题目是“秋浦歌”,那就一定要结合李白在秋浦(今皖南)的生活和写作来看。
首先,《秋浦歌》有十七首,每一首都涉及秋浦的山水风物。所以,“明镜”应指秋浦之水。诗歌中的词汇和意象,一定要结合题目和情境来解读。比如《将进酒》中的“高堂明镜悲白发”,因为写于祝酒之时、杯案之间,而且“明镜”与“高堂”相搭配,就可以理解成室内的镜子。《秋浦歌》就不同。
其次,李白很喜欢用明镜来比喻水,尤其是皖南之水。如《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清溪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都写于皖南。
总之,“明镜”指秋浦之水。“白发三千丈”,乃是白发倒映在长长的溪水之中的情景。《秋浦歌》其十二说:“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说的就是这样的水。李白临溪自照,白发之影随溪水而拉长,遂有“三千丈”之联想,顺理成章,自然脱俗。(赵春青绘)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摄影天堂卓尔山,一见便已钟情
后一篇:一路向西走川藏之狂奔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