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祭灶
祭灶风俗,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周代。《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记载。祭灶,祭的对象是灶君。
据考证,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宋代吕蒙正《祭灶诗》曰:“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这首诗很形象地写出了祭灶仪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送灶”,即送灶王爷上天。饶有情趣的是,诗作还巧妙地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意思包含在里面,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当然,要让灶王爷上天对玉皇大帝只说好事,不言坏事,就得给灶王爷一些好处才行。于是,家家户户准备充分的祭礼厚待灶王爷,让灶王爷吃个爽,喝个够,如此才能确保他不说漏了嘴。对此,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有详尽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从中,足见祭品之丰厚,乡民敬奉之虔诚。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宋代大文豪苏轼在《纵笔·北船不到米如珠》中如是写道。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贬居儋州时所写的白描诗。在诗中,苏轼直截了当地写自己的渴酒思肉,写对邻人送酒肉的期待,不做作、不矫情;也写出了自己与儋州百姓的一片深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了小年,很快就是除夕。这个时候,总能激起游子们的思乡思亲之情。宋代孙嵩《行都钱岁》云:“插架余残历,挑灯忆故乡。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过了一年,又意味着长了一岁,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往往会引发“人生苦短”之感。正如宋人陈藻在《平江腊月廿五夜作》里所言:“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不管怎样,祭灶的初衷在于祈福,在于欢庆新春的到来。陆游的《祭灶与邻曲散福》说得好:“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摘自1月24日《西安晚报》胡胜盼 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