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不止一处
猴年春晚,赵薇的一曲《六尺巷》又勾起世人对“六尺巷”的兴趣。有媒体报道说,春节期间,前往安徽桐城参观“六尺巷”的游客爆满,以致窄窄的小巷被堵得水泄不通。据说,山东聊城也有一个类似的六尺巷故事。春晚播出后,聊城人不干了,网上争“六尺巷”到底应属谁家的帖子,一时间很是不少。
还有人引经据典,从明清笔记中找到一些类似的记载,比如有人挖出盛巽昌先生写于1999年的一篇《早于桐城六尺巷的李锦袭》,故事的主人是明代山西榆社举人李锦袭。情节是李家公子和邻居争墙地基不得,写信向父亲求助。李锦袭回信说:“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一步又何妨。含元殿上离离草,原辈风流诗味长。”
其实,五代时期即有类似的故事发生。据宋初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杨玢,字靖夫,(杨)虞卿之曾孙也……致仕,归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诣府诉其事,以状白玢,玢批纸尾云:‘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子弟不复敢言。”这应该是“六尺巷”故事的最早“原型”,虽然并没有“六尺巷”出现,但从叙事学角度说,故事的基本要素是相似的。
不过,古代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夺“六尺巷”“所属权”这样的事,因为“六尺巷”在当时人们心中,仅仅是“礼让”这种美德的象征,而绝非什么“旅游”胜地,更不是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戏曲布景。
(摘自2月22日《天津日报》张培锋 文)
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