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骑驴不算真诗人?

标签:
杂谈 |

最早骑驴觅诗的古人是大诗人孟浩然。据阴幼遇《韵府群玉》载:“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宋代李颀《古今诗话》亦有一则类似记载,说的是晚唐诗人郑綮,“相国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何以得之?’”于是,“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遂成千古名言。
唐、宋两代,骑驴觅诗是文人创作的一种自然状态,本无标榜性情之意。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说,“诗鬼”李贺“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由于所觅诗句太多,李母心疼道:“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苦吟派”诗人贾岛则有两次骑驴觅诗的经历——一次是初赴长安赶考,贾岛在驴上吟出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将“敲”字改为“推”字,不禁在驴背上吟哦起来,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想冲撞了京兆尹韩愈。韩愈对贾岛此举大加赞赏,最后二人并辔而归,共论诗道,流连累日,结为布衣之交。
另一次也是在长安。时值深秋,落叶纷纷,贾岛骑驴慢行,触景生情,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又开始想下联,忽得“秋风吹渭水”,喜不自胜,不觉又一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仗,不过此次的京兆尹已非韩愈,而是刘栖楚,最后的结果是贾岛被关押一宿,次日早上方被放出。
明代,骑驴觅诗的形象不仅入诗,且入画,成为文人标榜性情、以示孤高的举止之一。唐寅作《骑驴归思图》,其题画诗云:“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诗画中的人物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历经数代文人的吟咏、渲染,“骑驴觅诗”最终成为一个经典的诗歌意象。正如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所咏:“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仿佛诗人都应该骑驴吟诗,不骑驴吟诗就算不得真正的诗人似的。
(胡武生)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