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礼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到别人时,内心难免愧疚,于是常常会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来安慰自己;也有人用这句话把自己自私的行为粉饰得冠冕堂皇甚至理所当然。
毫无疑问,大多数人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谋利、谋权、谋财的话,上天都会诛灭他。按照这种逻辑,自私是人的天性,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牵扯到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即:人性是善,还是恶。《三字经》开篇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我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义与善良,而非自私自利。而杨子和荀子认为,人性是邪恶的。几千年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但习惯上,或“主流”文化,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据上风,即人性是善良的。它代表了古代的伦理道德观,也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以为,儒家思想绝不会教导人们损人利己。因此,在儒家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本意一定是用来教化人们思想的,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何处,没有看到具体的考证。不过,《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以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可能就是从中演化而来的,很显然,后者的语气更加严厉和直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演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的理解,主要是因为“为”的读音。众所周知,“为”有两个读音,即:阳平和去声,虽然二者只差一个声调,但它们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当“为”作“修为、修养、修炼”讲时,应该读二声,即阳平。那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就是,人如果活着形式为人,而行为没有按照人的标准去做的话,天地都要诛灭他。也就是说,人如果不提高不修炼自己的修养、品行,天地难容。
还有一种理解,即“人不为己”是倒装句式,更换过来就是“己不为人,天诛地灭”。意思是,只为自己而不为别人着想,老天都会诛杀他的。其实,这种说法也很符合我国古代善恶有报的文化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