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俗语的对应

标签:
军事 |
西谚所谓“一头黑羊”,必须译为“害群之马”,才合原意。“鳄鱼的眼泪”,译为“猫哭老鼠”,中西才能会通。英语里的“豹改不了它身上的斑点”,正好呼应汉语里“本性难移”的成语。英人所说“烧伤自己的手指”,岂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引火自焚”?
洋人所说“老师的宠儿”,固然可通,但译作“爱徒”或“得意门生”,才是地道的译文。西文里的“撒旦赶走撒旦”,结果仍然是魔鬼当道,相当于中文里的“以暴易暴”。我们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乃历经战争惨痛经验之觉悟,而英谚同样有“百万生灵造就恺撒的伟大”的说法。
“班门弄斧”里的鲁班是中国的巧匠,外国无之,英国却有“教你祖母吃鸡蛋”之喻,两者各引不同比喻以呈现相同的意义,可谓殊途同归。文学家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英语里也有异曲同工的表达方式,说是“许多人亲吻婴儿为了亲近护士小姐”,若改用欧阳修的笔调,或可作“色徒之意不在吻儿,而在育儿之娇娘也”。类似的例子尚有“挂羊头卖狗肉”,洋人爱用完全不同的“喊酒卖醋”来表达货不真、价不值的相同经验。英谚“以珠投猪”,恰似中文里的“明珠暗投”。西方人所谓“柏拉图式爱情”,略近柳下惠的“坐怀不乱”。需知两种文字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才能在翻译时引用得恰到好处,成为一种艺术。
(汪荣祖)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