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懂的“半”字哲学

看古书,清代文学家屠隆《娑罗馆清言》说:“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这个“半”字,可以说是颇堪玩味,让人颇生感慨,体现了这位作家鲜活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
在传统的中国文人中,也是常常以这样的一个“半”的视角,去观照世情风俗,人生百态,因此形成了中国人的“半”字哲学,“半”字文化。
“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莫扯满篷风,常留转身地,弓太满则折,月太满则亏。”“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耻不殆,可为长久。”这种人生经验,即所谓:“凡事当留有余地。邵康节先生诗云:"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最是养身出世之妙法。”这种人生况味,你可以说它有看破红尘之感,甚或有那么一点点世故,但却不失为人生的一种策略艺术,一种处世方式,一种生存智慧。
“半”的生存哲学,在中国传统文人那里,成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世行为方式。林语堂就主张“半半哲学”的人生,从传统文化的层面说,“半半哲学”是调和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一种中庸生活。“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做事,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锦琴也会弹弹,可是不是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处于这样一种生活中的人,一定会减少些虚无缥缈的目标不能实现的痛苦,功利、名望、金钱欲、占有欲之不得的苦恼,从而获得快乐、幸福、自由的人生。
“半”字哲学,虽然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倡导,但我以为,它的本质精髓就在于它对欲望合理性的控制,而现代人之所以生活问题多多,没有处理好泛滥的欲望,是一个关键。人生最大的痛苦,莫如说是欲求的痛苦;可以说,人生如果没有欲求,就没有生命,就没有希望,但是,并非你曾希望得到的,就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展开了理想的翅膀,就一定能顺利抵达你所期望的目标。何况还有那些非分之想,脱离现实之念呢?既然如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态度,或者行为方式——以这样一个“半”的角度、方式——切入生活,进入现实,或许能够真正与生活达到某种默契,求得在现实中一个恰当、合理的位置。而这或许也可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处世方式,一种生存的智慧吧。
再看看前辈文人清代李密庵写的《半字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