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注释】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玉壶:指月亮。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⑦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解】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
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
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
辛弃疾一首“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青玉案·元夕》,深入人心。它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情词”,描述一种迟遇心上人的惋惜之情。特别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读来让人不禁联想起寻找梦中恋人的漫长与艰辛。乍一读这后四句,整个给人的意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一声叹息和不期而遇喜相逢的一丝欣慰。
是这样的吗?辛老真的是看见了生命中的一见钟情而后写下了此词吗?我更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我更相信,这里,辛老要说的是他一直追求的志向,如同每一个人的恋人,如同元夕夜的“暗香”,都曾是那么美好的东西,让他千百度的寻。直到有一天的“蓦然回首”,他有了新的发现。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意境,一种努力之后的淋漓境地。句中的“他”是人而非人。是人,是因为“他”指出了一种形象,让你感觉这是实在的,发生于生活中的,活生生跃于眼前的。而非人,是因为“他”又意指一种情操,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高于物质的生活的。如此读出此句,非但琅琅上口,并且合乎上下文逻辑,更妙的是,用一种异常简单的方式尽了抒情之极——每个人读的时候,“他”都是不一样的。
我把“蓦然回首”,理解为类似于禅宗中的顿悟,一种精神上的豁然开朗,因为辛老开始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那个“他”了!于是紧接着,他所得到的自然也是豁然不同的感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回应前句的“他”,“灯火阑珊”回应上片的花树星雨、凤箫玉壶。整首词浑然一体,大气磅礴地抒发了一种惆怅之情。
再来细读这首词。上下阕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元夕的繁闹和灯火阑珊处的他。他就是辛老本人,辛老本人就站在灯火阑珊处。
可能有些糊涂了:刚才还说,这“他”是意指,可以指代任何精神上的追求,怎么现在又成了辛老本人了?没有错,因为这是来自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说“他”是意指,那是站在去体会像你我一样的读者在诵读时候的感受这一层面去理解的。你读此词至此句时,就会有你理解的“他”出现,换一个人读来,可能就大相径庭。而说“他”是辛老本人,却是站在去体会当时辛老在写词时候的心情这一层面去理解的。两者并不矛盾。让我们想象一下:热闹的元宵节晚上,欢歌笑语。一个老人独自站在街市的一隅,偶然感触到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熟识而又陌生。熟识是因为这决不是第一次过元宵节,同样的主题每年都发生。而陌生的却又是每次主题中的角色——蛾儿雪柳,尤其是老人自己,每次心情迥异。一个落单的身影,一颗孤寂的心灵,和一个永不放弃的志向。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感叹道:美好的事物啊,你一直就在发生,我亦不曾停止过对你的追寻。蓦然间,回首望:望见了自己那幽独的身形走过的却是那么一条惆怅的路啊……我看到了: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心灵,我还看到了同路上许多似曾相识的心灵。尽管这一切的共鸣和慰藉来得那么突然,去得那么匆匆,但我从无倦悔于这多年来千百度的追寻之路。我依旧相信,如同这元夕一般,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即如梁启超对此词所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前一篇:过平民的暮年
后一篇:老了老了想通了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