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沙鸥188
沙鸥18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720
  • 关注人气:3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除夕”诗

(2014-02-12 18:39:2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节日题材写的诗,在全世界估计也数中国最多。他们以自己的吟呻,让我们知道了古人关于除夕的一部心灵史,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光,珍惜今天的和平岁月和富足生活。

http://szsb.sznews.com/res/1/1162/2014-01/27/B04/res04_attpic_brief.jpg

http://szsb.sznews.com/res/1/1162/2014-01/27/B04/res07_attpic_brief.jpg

沈金浩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节日题材写的诗,在全世界估计也数中国最多。除夕是一个大节日,古人自然更不会无诗。然而古代诗人过年开心吗?他们的除夕诗表达什么心情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除日》脍炙人口,大概是因为它写得比较喜气一点,所以讨人喜欢。而更多的诗人可不是这种心情,相反,感伤,倒常是他们在诗中表达的主题。

  最常见的感伤是年华的老去。北宋人宋祁《除夕》曰:“一杯芳酒夜分天,万虑劳劳耿不眠。明日新春到何处,菱花影里二毛邉。”“菱花”即铜镜,二毛就是两种颜色的毛,即生了白发。他知道明日是新春了,但新春显现在哪儿呢?显在他的白发上。他满腹心事,以至于睡不着觉,其他想什么没有说,只点出了明年又长一岁。可见什么都不如变老让人更难受。同时代梅尧臣的《和岁除日》(和别人除夕之作)也说了类似的意思:“一年三万六千刻,玉漏唯余十二时。去日苦多谁会惜,残阴全少颇能知。已惊颜貎徐徐改,不奈乌蟾冉冉驰。万国明朝贺新岁,东风依旧入春旗。”康熙以前的中国古人一天算100刻(之后才确定是96刻),所以说一年是三万六千刻,十二时即子丑寅卯十二时辰。大年三十,他想到的是时光的流逝。他因容貌不断变老而惊心,而太阳(乌,古人说日中有金乌)、月亮(月中有蟾蜍)还在奔驰,毫不体恤人意。苏轼的《守岁》说得比较生动有趣点,其语曰:“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写诗爱用比喻,他把一年之逝比作蛇的游去,守岁如同抓蛇尾,说其实也抓不住。这首诗里还写到了儿童,他们强撑着不睡,夜里还在喧闹。而大人则希望鸡迟点叫,也怕听报更的鼓声。虽然知道明年仍有年,时光在延续,仍担心时光流逝,因此要用好年轻时的每一天。今年是蛇年,我们若守岁,也会有苏轼这种心情吗?

  记得小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过年的时候,我们小孩常常欢天喜地,而有点年纪的长辈,往往比较平静,好像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似的。当时对他们的这种心情隐约有感,只是也不懂得去了解。在我的老家有一种习俗,就是小孩子年三十晚吃过年夜饭后要躲在门角落里蹿几下,默念“蹿蹿长,蹿蹿长,蹿到明年碰到梁”,以求长高。蹿完出来时,长辈往往会把你搂在怀里,祝愿你长高。读了宋人这些诗,终于知道,古人已把两代人间不同的心情写出来了。当大人慈爱地盼着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心中却有另一份感觉——自己又要老一岁了。就如苏轼同时人冯山的《除夕》说的:“长歌感时节,却羡僮仆欢。”或梅尧臣《除夕与家人饮》说的“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也许是受苏轼这首名作中的“晨鸡且勿唱”的启发,清代才子袁枚的两首表达生命之感的诗,都因借鸡鸣来构思而特别有趣。五十九岁那个年三十,他的《除夕》诗说:“年年除夕侧耳听,爆竹声声直到明。今年除夕听不得,鸡唱一声人六十。大挠甲子已删除,纵有光阴是羡余。鸡若相怜缓开口,依旧还我五十九。”我们今天因有退休制度而让许多官员怕到六十岁,袁枚三十几岁就弃官,优游林下,但六十,听起来毕竟无论如何都算是老人了,一个甲子已整个地删除(大挠,黄帝时人,制甲子者)后面的日子,就是活着也是人生的剩余时间,所以他真的不想自己明天变六十,于是他只能寄望于鸡,请其“缓开口”。可是过了二十年,他又写了一首《除夕戏作》:“五十有九逢除夕,生怕鸡鸣人六十。七旬有九八十逢,鸡不肯鸣心忡忡。只因自作八十诗,见弹思鸮太预支。有如秀才自认元魁首,榜发无名空惹嗤。今宵事急矣,求鸡早开口。一声胶胶一岁增,我便把诗好出手。岂徒从此秩善加常珍,兼可公然扶杖朝中走。”他因为写了《八十自寿》诗,有点像见到弹子想到打下鸟一样“超前消费”,如果活不到八十,会被人笑话,如同一个人自吹中解元,揭晓时却榜上无名。所以这次他急了,盼鸡快点叫。他当然知道自己活得到明天,这样写,只是这个很会过日子的趣人在这里炫一下幽默天才而已。而诗的核心,依旧是古人一以贯之的传统的生命意识。

  过年总希望家人团聚,然而人常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团聚。于是除夕时的羁旅愁思,有家难归,就成了古代诗人笔下又一种常见的感伤。

  高适的《除夜作》说:“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短短四句,既写出了过一年又变老,又写出了千里思乡之苦。比高适晚一点的戴叔伦的《除夜宿石桥馆》说:“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千里变万里,四句变八句,其心则大致相同。元末明初的袁凯写得更苦,其《客中除夜》说:“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柏叶酒,未敌涙千行。”古人除夕、元日喝屠苏酒,柏叶酒,可是他在对酒流泪,战乱时代,长年漂泊,妻离子别,这个年,过得很苦啊!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人生坎坷,生活艰辛的人,过年时也会引发其年度总结甚至人生总结。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说:“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滋。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这位曾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苦命诗人过年时,满腹忧思无处诉说,当大家都在欢喜过年时,他独自一人站在桥上,看着“天上星星最亮的一颗”,可是这时候没有人像一把火,用熊熊火焰照亮他心窝。当他例行年夜作诗时,儿女都笑他。当然老天也许也有点公平,当年高楼饮美酒的土豪,后世大多湮没无闻了,而黄景仁这样的诗人,终名垂青史。他们以自己的吟呻,让我们知道了古人关于除夕的一部心灵史,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光,珍惜今天的和平岁月和富足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