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问与寿命

(2011-06-13 14:08:03)
标签:

杂谈

学问与寿命

    有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大凡在学术史上留下名气的学人,除了本身学问好之外,通常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他们大多都很长寿。
    孔子55岁起周游列国十多年,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68岁回国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在孔子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孔子居然活了73岁!孟子,生卒年月说法不一,但孟子活过80岁这一点却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民间认为孟子活了84岁,故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的说法。
    至于老子的寿命,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活了80岁;庄子的生卒年无详载,据钱穆先生考证,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5年,卒于公元前290年,寿76岁。荀子的生卒年,据钱穆推算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245年,享年96岁。墨子,按郭沫若的考证,约生于公元前480年,死于公元前390年,享年90岁……这些文化大师在古代绝对属于老寿星了。  
   近世以来,梁漱溟、冯友兰、马寅初、任继愈、季羡林、钱学森、吴冠中、雷洁琼、吴阶平等大师级人物无一不是高寿。著名的经济学家、语言学界泰斗周有光老人已经106岁了,但他目前仍然思考不停,一年出一本新书……
    与此相反,另外一些学人则不免叫人扼腕叹息。王国维以50岁盛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遂成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遗憾。章太炎的弟子黄侃对传统经籍用力极深,拟50岁以后著书,不想却在49岁病亡。现代学人当中,张荫麟仅得年37岁,却能治学多方,已可谓学林异数。然而有仪征刘师培、双流刘咸炘二人,天妒尤甚,皆绝命于36岁。傅斯年长期掌控历史语言研究所,堪称是一代学派掌门人,只因体胖久患高血压,遂脑溢血辞世,终年55岁。鲁迅同样也只活了55岁。陈梦家自杀时55岁,梁启超、吴梅得年仅56岁;而法国沙畹亦寿止52岁,高罗佩寿止57岁……
    学问是要用一生去浇灌的,尤其是人文科学。往往是等到会通之际,却也是人书俱老。艺术创作靠年轻和才气,学者则确靠积累和学养,愈到晚年体悟愈深。倘若此时精力不济或者干脆走了,真是可惜。学问到了一定程度,比得就是看谁活得更长。寿命本身也是学问的一部分。“学问深时意气平,精神到处文章老。 ”寿命的长短固然与遗传、生活环境等外界因素有关,但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气度、胸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