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处世四箴
(2011-05-22 21:56:58)
标签:
杂谈 |
标签:
转载 |
在处世交往中,有许多禁忌,如果轻易触犯,便会招致意想不到的坏结果。曾国藩积一生处世之大法,有许多足以警示后人的箴言警句,他的“四个禁忌”确实发人深省!
1、 勿夸夸其谈
曾国藩年轻时,就是一个好夸夸其谈、有很强表现欲望的人。
有一天,曾国藩到好友陈岱云住处,与岱云谈论诗歌。曾国藩“倾筐倒箧”,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股脑地全吐露出来,一直到半夜才回家。可是一回到家,他就后悔了,自己这样天天沉溺于诗文,而不从戒惧、慎独上切实用功,已经自误了,难道还要以此误人吗?
第二天,好友冯树堂来访,于是也把陈岱云约来。三个人聊备酒菜,畅谈起来。冯树堂与陈岱云都很节制,只有曾国藩高谈阔论,无不休止。所谈的内容仍然是昨天晚上的话题,然而曾国藩却反反复复,沾沾自喜。朋友散后,曾国藩又检讨起来,忘记了韩愈《知名箴》中的训告,只重视外表,而轻视了内修,夸夸其谈,几乎成了每天的恶习啊!
曾国藩的长处就是他能反省自己。让我们记住《诗经》的一句话:“匪言勿言,匪由勿语”!
2、 勿好为人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两千多年前说过的话言犹在耳!
翻开《曾国藩全集》,洋洋一千五百万字,该有多少箴言和警句,说不完的经验教训,到不尽的沧海桑田,曾国藩似乎把他的全部知识、智慧和才情记载下来,其中不乏深刻处和警醒处,但也多有教训处。有对子侄的、兄弟的、部属的、同僚的,甚至也有对皇上的。
曾国藩在1860年8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
恭读朱(皇上御笔)批,而戒余之师心.好为人师的思想自用。念昔己亥(1839)进京,临别求祖父以一“傲”字戒我,今皇上又以师心戒我。当刻图章一方,记此二渡端。
幸亏皇上疾病缠身,又内外交困,不然的话,重则大祸临头,轻则冷遇荒野。曾国藩得到皇上的如此御批,恐怕绝非仅有的冒犯,从他身的处世方式来看,受到皇上的警告,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曾国藩对子侄,只有教训,没有商讨;对兄弟,商讨得少,教训得多;对同僚,商讨多,但教训也多。在全家,他是门面,一言九鼎;在军营,他是统帅,军令如山;在省府,他是总督,昭示一方。可谓四处优越,八方权威。加之他生性耿介,祖父教他男儿不可懦弱无刚,更凭添倔强之气。于是乎养成了教训人、指导人的习惯,至于他“师心”上奏,应该说也在情理之中。
3、 勿轻言人短
曾国藩说:“凡事后悔己之隙(过失),与事后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换句话说,就是凡事后议人过失,或背后议人过失,都是涉世未深的表现啊!
“世”是什么!就是人,是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是人的警惕、防备和反抗。每个人的内心都翻腾着永不止息的波浪,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一派春光明媚,可在私下却春光锁闭,一团漆黑。所以才有勾心斗角,阴谋诡计,针锋相对豪夺巧取。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掀起轩然大波。所以荀子说,人性本恶!
4、勿斤斤计较
曾国藩说:若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完人,第一要在不贪财上下手。如果能做到不贪不吝,那么就能够使鬼服神钦,自自然然,见识日进,正气日刚。否则的话,不知不觉坠入卑污一流,必定有被人看不起的那一天,不可不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