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四)
标签:
杂谈 |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从这段《三字经》中可以看出,传统中国启蒙教育把孝悌之道作为最重要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黄香就因为温席扇枕的事迹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对父母的孝敬缘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高贵或贫贱无关。宋朝黄庭坚虽然已居庙堂之高,但依然长期坚持清洗母亲的便桶。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对传统的尊重。
同样,悌道也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尊敬友爱兄长,一时容易,然而利之所在,最易使人忘形,把悌道融入思想中,贯穿在言行中,时时谦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之所以传诵千百年,也正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悌道。孔融值得人称道的不仅仅是让梨的事迹,他很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在与当时鼎鼎有名的李膺的交往过程中,唇齿间的睿智让人们赞叹。然而却是让梨的小事得以传颂前年,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这足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悌道的重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古人对于教育和学习讲究先后次序,“首孝弟,次见闻”,一个道德上残缺的人不会有大的成就,在端正态度、砥砺意志之后,才能真正开始学习。明白孝悌之道,算是为接受教育迈出了第一步,做好这些最基本的考量和准备以后,应该怎样开始学习呢?按照《三字经》的说法,传统中国的读书儿郎应该研修哪些知识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四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