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二)

标签:
杂谈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价值观将影响孩子一生。首先,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塑造、人格的健全,母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段《三字经》就讲述了孟母是如何三易其居以教育孟子的故事。另外,父亲往往就是孩子在家庭中无形的榜样,尤其在传统社会,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三字经》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考中科举的故事,这也就是成语五子登科的来源。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合格的,也不是父亲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父亲的教诲,是不是无论对错都要统统接受?如果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钱文忠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小杖受,大杖走。”
《三字经》强调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而与其留给他千两黄金,不如留给他能让其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造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对学习的渴望。应该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渴望。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讲究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地位之高,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天地君亲,第五就是老师。尊崇教师体现的是对教育的重视。学生应该以一种尊敬老师、刻苦学习的心态,领受知识和教育。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育。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但是同样地,人非圣贤,为人师表者未必都合格,当教师有错误时该如何对待?我们现代人,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述《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