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朝 “群发短信”一帖难求

(2011-01-13 17:13:10)
标签:

杂谈

宋朝 <wbr>“群发短信”一帖难求

[文汇报 载  略编辑]

            
    投刺,在古代由人或步行或乘车马送达。贵者富者自然不必亲自劳驾。当官的派公差,商贾望族差仆人,文人墨客遣书童,就是普通老百姓中的户主也将此事交与小辈后生去送。投刺的人到对方门外招呼,有主人出来接固然好,下人接也可以,一般投后就走人。宋人周密与至交贺时,多不亲往,令一士持刺跑马而投。至一门喊数声,留刺字以表周密至贺。此后,宋人亦作如是行。年节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几以为常。


   在富贵人家,因为前来投刺的实在太多,迎来送往,应接不暇。为省事起见,就在门外挂个箱子接受各方投刺,图吉利便,称之为接福。普通百姓也有的在家门口挂个红纸袋接受投刺。


  有时投刺人,因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而往往在门口喊几声,将刺投入箱内就匆匆离去。待主人应声出门时,已不见了投刺人的踪影。所以在民间有送帖的比兔子跑得还快的说法。因此,贺年片还得了个别称,名曰:“飞帖”。对投刺人在门外把贺年片投入箱中的,也被称作“ 望门投刺”。

 

对此,明人陆蓉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道: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不识,望门即投刺。有的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便令人投刺。

 

由此可见,古时的投刺太滥,近乎是广为散发。这也就难怪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元日书时》中苦感叹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古代贺年片,都是主人亲笔书写。一张贺年片,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书法作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当年滥成灾的东西如今却存世极少。许多藏家更是一刺难求。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哟!如今之时滿天飞的“贺卡”万勿轻率扔掉呀!哈哈!

喂!那遍世界的“爱”的短信,也不要轻易刪啊!嘻嘻!
        --我说的,您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