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鲁东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

(2014-06-07 20:27:54)
标签:

教育

人生路上

文化

分类: 专业学习资料

                             齐鲁东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

   

   “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这两段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公案两千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濠上之辩的魅力在于言辞机锋,目不暇接,思不暇举,而孔夫子何以“吾与点”的问题,因为文献留白,所以引起大家的竞猜兴致,千年以降,热度不减。至于孔夫子对侍坐余子的评价问题似乎又引不起读者兴趣,实则对于理解“吾与点”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孔夫子为什么说“吾与点”?恐怕还要从“浴乎沂”说起。(文句出自《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暮春时节,山东的河水尚凉,能不能洗澡?据王充《论衡·明雩篇》记载:“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鲁国当时通用周历,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如何行浴?据李里先生《论语讲义》说,“古代地志记载,沂水附近有温泉。”惜乎先生书中未点明是何种古地方志。我和李里先生有过书信来往,相信李里先生若非亲见地志,断不会轻下结论。但问题是即使泡了温泉有为何又非要到舞雩台上去吹风或者唱歌呢?舞雩台是求雨之台,在曲阜之南,大沂河与小沂河之间,《水经注·沂水》篇有述。雩是雩礼,求雨的祭祀活动,舞雩是用跳舞的方式求雨。《吕氏春秋·仲夏纪》记载:“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锺磬柷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实。”先秦时代有仲夏五月修备乐器来乞求雨水和谷实的祭仪。《淮南子·坠形》篇有云:“云母来水,土龙致雨。” 服雩《左传》注云:“龙见而雩”。《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古人认为龙是能降雨的神兽,舞雩之礼主要是通过跳模仿龙神的舞蹈来娱神。

   东汉王充的《论衡·明雩篇》认为:“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足见此种祭仪在东汉时仍有遗孑。

  《史记·封禅书》引《周官》曰:“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曾点所谈“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正与雩礼形制相合。即合乎周礼,又能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通过实践教习礼制,兼有和谐社会的气象,且曾点舍瑟而作,表述纯任自然,未尝拘泥,完全是按孔夫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要求办的,孔夫子不与点也,夫复何求?

   当然夫子在首肯曾点的同时也未必就否定余子。由故可哂,哂的是他不法礼让。对于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夫子没有明确的褒贬。“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我以为更是倾向于对公西华的肯定。原因是公西华谈到了礼。子路谈强兵,是安民;冉有谈富国是养民;公西华谈礼制,是教民。孔夫子可以不要兵,可以不要粮,但不能不要礼乐。肯定公西华即是肯定曾点。诸子所论无非是阶段不同而已,夫子点评也可是对弟子们宏图大志的集体评价。朱熹对余子志向颇多微词,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老先生晚年也曾感叹“恐为后学遗病根也”。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中认为“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此论颇有见地,《侍坐》一章着力刻画曾点的形象,或恐是曾子后人所作,论潇洒有道家的意味,但恐怕观点还不出自道家思想。全文315字,属全书第一长篇,入编当晚。

    《庄子》外篇《秋水》中,记载庄子和他的好友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欣赏游鱼,引起友朋之间的一次论辩。            
       记载中说:有一次,庄子和惠施在濠水上观赏游鱼。庄子说:你看水中的游鱼悠哉悠哉地游出来,从容自得,这是游鱼的快乐啊!惠施抓住这点与之辩论,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施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无怪乎惠施是位辩论家,他的言辞滴水不漏,很带逻辑层次地指出:我不是你,固然可以说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样说就完全了。言外之意,无须再论辩了。可是,庄子紧接着回答他: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平心而论,庄子在这里,实在有些诡辨的色彩,如果我们稍加分辨,就会发现,在庄子的回答中有强词夺理、偷换概念的嫌疑。所谓请循其本,循,犹,这句意思是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庄子的意思是说,当初,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了解才来问我,不然的话,为什么问我呢?此真乃强词夺理之言辞也!我知之濠上也,意思是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这里简直是偷换概念,是把惠施对他提出的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变换成在哪儿知道鱼的快乐,所以,庄子最后回答说是在濠水的桥上。          

      应该说,庄惠之间的这场辩论,各有各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能决然得出或正确与或谬论的结论。从庄子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通过在濠梁之上观赏,内心感受到鱼在水中游的快乐,在我心自然的融为一体的和谐中,犹如体味到游鱼的那种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自足自适的天性,用此来表达反朴归真的人生乐趣。说得透彻、简明一点,那就是说,人生的快乐不在名利,而在自由。而惠施却强调,快乐与否,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带有功利性的评定标准,不能存有太强的主观随意性。先人这种哲理的思辨,对我们后人来说,尽可以从自己的人生遭际中,领悟它可被吸取积极因素。不过,据有的学者考证,惠施与庄周的濠梁观鱼之辨,正是庄子隐钓濮水后,惠施也被罢免了梁相,而又不被楚王收留之际。庄子避世隐钓,乃是他人生追求之一贯,而惠施此时遭遇,恰恰是很不得意之时,也许梁上观鱼,庄子的一番话,正是对友朋的一种敞开心扉的规劝吧!            

    说到庄子钓于濮水,此事在《秋水》篇中也有记载:故事说,有一次,庄子正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了两位大夫来对庄子表达自己的心意说:我想把国内的政事委托给先生!文章接着说:庄子持干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所谓持干不顾,是说庄子手持鱼干,连头也不回,不以为然地回答了楚君的使者说:我听说楚国有支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多年,君王把它用巾包起来装在竹箱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支神龟,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让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摆着尾巴,活泼乱跳的在泥巴里爬呢?两位大夫说:那当然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塘里了。最后庄子说:那就请便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这个故事再清楚不过地表现了庄子对官场仕途的态度,他宁愿追求生而曳尾于涂中的自由快乐,也不愿意留骨而贵,困于官场之事务。应该说,这些寓言故事中的蕴涵,基本再现着庄子的人生追求。中国古代典故中有濠濮间想一说,指的就是上述两则寓言中所表达的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濠梁观鱼的寓言,不仅阐释了他的追求自由的人生主张,而且意外的又能给我们以文学创作的一些启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里的《言语》篇曾有记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段记载是说: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一次游历华林园(宫苑名,故址在今南京鸡鸣山南),曾对左右说过一段话,濠濮间想的典故就出在这里。萧纲是一位很有文学头脑,也有创作经历的帝王,擅长写宫体诗,所以,他对左右所说的一段话,可说是他精辟的创作体会。他所说的会心处不必在远,也就是说,领悟到一种创作灵感(会心),不必一定要远求;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意思是说,那丰姿多彩的山山水水,自然会激起你心灵的激荡,庄子的濠梁观游鱼之乐,濮水垂钓曳尾于涂中之想,岂不都是在与大自然融合的感召中,给他的灵感启发?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自来亲人者,只不过乃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感受罢了,仍然是主体人的情感在体验大自然中的赋予。我认为,萧纲这段话的价值在于:他指出了中国古典艺术创作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融合精神,而这种艺术精神的最早体现者,就是庄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