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资面试】初中教师资格证面试流程及小学各科答辩题目技巧分析(2)

(2024-11-09 11:19:32)
标签:

初中教资面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辅导

教资考试

初中面试

分类: 教师资格证书考试

初中地理《海拔和相对高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对比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观察地形剖面图,提升读图识图能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难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资料《高原上的珠穆朗玛峰》片段,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她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视频《柴达木盆地的海拔高度》,提问同学:

(1)柴达木盆地的地形特征?

(2)它的海拔高度有怎样的特征,为何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导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得出结论:柴达木盆地地形特征是中间低,四周高。其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由于柴达木盆地处于青藏高原,虽然高度低于四周的地区,但整体海拔仍然很高。

【教师活动】通过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相对高度的高低并不足以完全概括某地高程特征。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种差别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利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我们就可以描述一个地方高低起伏的状况了。

2.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计算

【教师活动】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按照地理学习小组,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

(1)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

(2)试计算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教资面试】初中教师资格证面试流程及小学各科答辩题目技巧分析(2) 

【学生活动】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即为甲地海拔。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500米,即为乙地海拔。甲乙两地海拔的差值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教师活动】海拔是指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在地形剖面图上通过观察某低点距离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可得出该地的海拔高度。用两地之中较高点的海拔值减去较低点的海拔值,即可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值。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解决课前疑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她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指的是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居民所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米是指相对高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4米,课后查阅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高度的相关资料,试计算它们的相对高度,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五、板书设计

【教资面试】初中教师资格证面试流程及小学各科答辩题目技巧分析(2) 

初中生物《双子叶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2.运用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识别植物各器官的形态;尝试课外用课外实物引进课堂。

3.关注并观察身边植物,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总结出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出示黄豆芽、绿豆芽、黑豆芽这些常吃的蔬菜,教师把豆芽拟人化问“我们长得不一样,可为什么我们是同一类植物呢?”引出它们的种子。学生感到好奇又有趣抓住心思,趣味性引入。

(二)新课讲授

给学生下发浸泡过的黄豆、菜豆等种子,事先分好的四生为一组,请观察不同的种子,试着剥开种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组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以统一看法。教师巡视后提问。教师总结:这分成的两瓣就是种子的两片子叶。像这样种子的胚中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就称作是双子叶植物。

菜豆根、叶的特点。如果我们看到植物时它并没有结种子,或种子不方便观察,我们又如何来判断它是否是双子叶植物呢?双子叶植物的其它器官是否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呢?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和叶脉有什么特点呢?

给学生下发菠菜,白菜根(前四个组观察探究根,后四个组观察探究叶)请观察他们的根系和叶脉有什么特征?

出示直根系、须根系,平行脉、网状脉的图片。让学生对照看以上植物的根系及叶脉特点。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讨论。

自然过渡。通过观察和探究,得出双子叶植物根系及叶脉的基本特点。回到同学们举出的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观察它们的根系及叶脉,看是否具有直根系、网状脉。

出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得出双子叶植物根系及叶脉的一般特征。

双子叶植物花的特征。

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和叶脉具有共同的特征,那么作为繁殖器官的花是不是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呢?我们赶紧去探究一下。(给学生下发菜豆花,白菜花)让学生数出花瓣、萼片及雄蕊的数目。出示菜豆几种花,让学生数出花瓣的数目。出示PPT课件。(表格显示各种双子叶植物,花瓣、萼片、雄蕊的数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向学生说明只是大部分双子叶植物花的各部分基数是5,还有是4的,极少有还有3的。

双子叶植物配套练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记住了双子叶植物的基本特征。现在请你来判断下列植物哪些是双子叶植物,哪些不是,为什么?

黄豆、玉米、西瓜、槐树、葱

(三)巩固提升

结合着双子叶植物的特征进行辨别图片哪些植物是双子叶植物。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请你调查校园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判断哪些是双子叶植物,哪些不是。

四、板书设计

【教资面试】初中教师资格证面试流程及小学各科答辩题目技巧分析(2) 

初中音乐《回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乐曲中表达的对自由向往之情,体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现象——回声,明白大自然处处有音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回声》及拓展知识。

【难点】

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特点,分析歌曲中对回声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美丽的大山回声视频,并提问:视频中的声音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回声。

由此导入本课内容。

(二)初步感知

1.播放作品《回声》,并配上山谷里小鸟、小溪、花草树唱歌的美丽画面,学生欣赏作品。

教师提问: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山谷、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2.复听作品

教师提问:歌曲特点是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作品无伴奏,多声部,感觉声音渐渐的向远方飞去,消失在远方。

(三)探究学习

1.结合作品讲解音乐家拉索的生平,并提问:这首歌曲对拉索的意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当我们听合唱音乐会的时候,有时会听到一首名叫《回声》的无伴奏合唱。那奇妙、和谐、遥相呼应、动人音响的声音往往使你有置身在群山幽谷之中的感觉,领受到与大自然对话的欢乐,内心无比宽广、愉快。假如你猜想这首歌是现代或近代人创作的,那可惜了。它的作者是十六世纪尼德兰作曲家奥兰多·拉索。他比贝多芬早二百四十年,比人们你之为“十二平均律之父”的巴赫,还早一百五十年。

2.再听作品

教师提问:歌曲中式如何表现回声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歌曲中,回声的表现是通过声音的强弱调整而形成的,声音强时则感觉声音就在面前,而声音变弱时则感觉声音稍远,渐弱则渐远。通过强弱对比的方式,反映出回声的的特点。

3.播放歌曲《牧歌》,并提问:两首作品的异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都是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也利用了声音的强弱对比形成了回声的效果;但是《回声》感觉起伏较大,而《牧歌》则表现平坦。

4.播放《回声》,要求学生轻声哼唱,并感受音的强弱对比。

(四)拓展延伸

1.分小组用不同声部轻声合唱作品。

2.请学生将歌曲中所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并展示点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回声》,认识了拉索,领略了无伴奏多声部合唱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到合唱中声音的强弱变化给我们情感带来的冲击。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多声部合唱音乐,并积极吸收和借鉴,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无伴奏合唱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

【教资面试】初中教师资格证面试流程及小学各科答辩题目技巧分析(2) 

初中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少妇窦娥无辜蒙冤、屈打成招并最终沉冤昭雪的故事,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理解主人公窦娥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和人物语言,把握本剧的主旨及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于封建社会中丑恶现象的批判,感受他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读课文,梳理情节,分析小说主人公窦娥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作家寓于文本中的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于官僚统治、草菅人命的封建社会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PPT展示);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准备

PPT及作家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采用多媒体的导入方式。教师使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作家的生平以及其艺术创作,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书本上或舞台上看到关于《窦娥冤》的艺术情节,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走入《窦娥冤》一课。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课前预习,再次分小组朗读课文(注意:在读的过程中划分段落,明了文本中讲了窦娥的几件事以及窦娥在临终前发的三个誓言等)。

2.找学生复述故事,谈谈自己读后对窦娥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在自己印象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深入研读

1.作品中有很多对于窦娥的语言描写,这些语言体现了窦娥的性格特点,一一划出来,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明确:窦娥形象中善良、不畏强权,明辨是非的特点。

2.品析句子: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明确:这段话体现了窦娥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于无辜受害命运的不甘和控诉,对吃人的封建社会不公的悲愤。

3.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家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艺术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艺术主题。

明确: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民的控诉。

(四)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作家寓于其中的情感;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讲本剧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回忆剧本中围绕窦娥写了几件事,以及窦娥在临终前发下的三个誓言;

2.作业:小组讨论,讲讲窦娥冤式的悲剧现象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是否还存在,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