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同济大学学习,读《道德经》有感

(2024-08-31 19:27:31)
标签:

道德经读后感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时光

读书

分类: 学习篇
 在同济大学学习,读《道德经》有感

同济学习,飞机延迟两小时,手机打开电子书,无意中翻阅《道德经》,简单的看了一个小时,跟以前一样,看懂非看懂的样子,完也没有思考太多,到这几天一直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学升学规划知识,学新高考知识,学习一些新的认知理念,学习一些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心理学等等。陈院长、郑教授、方教授,亢老师等同济的大师站位很高,思想很有深度高屋建瓴、站得高看得远、思考问题有深度,分析问题很全面有广度!让我明白了要想做好升学规划,不是一件简单事情,需要深刻研究。耿总、姚老师从我们专业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无愧于这个职业!晚上回到同济大学宾馆休息,继续打开电子版的《道德经》,利用三个晚上的时间,第三次的认真看完了这本书籍,实际内容不多,需要思考的想的内容很多。跟我住的胡老师,还以为我在工作,实际是在读书和写一点感触。

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作为万经之首,《道德经》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老子多年思考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2011年工作第一次读到此书,理解不了晦涩深奥的古文警句,草草翻过便抛之脑后。工作了十三后的今天,第二次拿电子书看,恍然悟得了几分人生道理,从字句间看出一些处世之道,简单的感悟了一些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浅薄道理。

第一:养识

在同济大学学习,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认知的高低。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万物,人就有了持续进步的可能。如果一个人固步自封,便会见识浅薄、观念局限,认知水平也随之停滞不前。只有绕出思维的死胡同,吸纳外界的新事物,才能拔高自己的认知层次。曾国藩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梁启超先生赞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但实际上,曾国藩早年仕途坎坷,前途渺茫,也得不到贵人赏识。因为他待人做事的态度过于强势,得罪了很多人,却又始终觉得自己有理。后来他读的书多了,见的人也多了,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不再封闭内心,而是苦心研读为人处世之书,积极听取他人建议。随着思维和眼界的不断调整,他在待人处事上愈发游刃有余。渐渐地,他不仅结下了好人缘,也处理了朝中诸多难事,得到十年七迁的嘉奖。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认知水平越低的人,想法越单一,往往越固执,听不进任何有效建议。他们整天疲于奔命,只知埋头看脚下的路,不愿去接纳新鲜事物。他们掌握一些粗浅道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我们给学生做升学规划也是这样的,在某些方面,往往很多情况也是只考虑了当下,没有根据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去思考,而想要提升认知水平,就要打破自身的局限,多读书,多见识,多思考。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不断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层联系。你会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高层次的智慧。我们升学规划的直播间,我进去听了很多,很多为了流量,也是胡说八道,但是粉丝们认为讲的不错,最后一查资料,自己原来听到的都是错误的知识。这就是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认知的高低。

02养志

在同济大学学习,读《道德经》有感
老子认为,圣人都非常重视小事,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诸葛亮也曾说过:“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古往今来,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明白:想做大事,先做小事。毕竟,如果连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又怎么能做得了复杂的大事呢?建安六年,司马懿出任河内郡的上计掾(计事务的官吏)。因为职位低微,公务琐碎,被当时的士族所瞧不起。司马懿却认为:尽小者大,积微者著。他整日在辖区内走访,将郡内人口登记成册,方便管理。他还协助郡守核实各地财政,开源节流,用来修建水利。但凡有百姓上访,事无巨细,他都尽力解决,将基层管理得井井有条。郡守将他的负责与能干看在眼里,称他有王佐之才,将他推荐给中央。从此,司马懿在官场步步高升,直到手握兵权,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万丈的高楼,都是用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天大的本事,也都是从小事中锻炼出来的。生活中,有太多人不屑于做小事,认为想要建立一番伟业,就得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实际上,把眼下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在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地基。无论你心怀多么远大的志向,没有实际行动,终将落一场空。从今往后,眼睛望向高处的同时,双手也愿意从低处一点点做起。把一桩桩小事办得漂亮,你会在不知不觉间修炼出做大事的底气。我们身边身边很多人,过来问说你们的老师薪资待遇怎么样,低于1万我们不考虑,可以高于一万或者更高,但是你没有这个实力,连小事交代的都完成不了,何谈大事情呢?我们做老师的,做规划的,碰到小问题就躲避,没有意志去面对这些问题,这个就很难坚持下去。在创业的时候,赔损的数额,让自己惊讶,但是还得精心去处理,想办法解决。需要养志。
03-养性
         在同济大学学习,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里有个故事:老子的老师常枞在病重时,张开嘴巴,问老子:“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舌头却还好好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子答道:“牙齿之所以都掉了,是因为它过于刚强;而舌头因为柔软,所以能一直存在。”凡事过刚则易折,过强则难久,一味强硬只会处处碰壁。真正明智的做法,是以柔软之道处世。懂得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才能为自己赢得有利局面。春秋末年,郑国宰相子产为谋发展,推行新政。子产主张振兴农业,实行新的税收,还在各地兴建学校。有些对新政不满的人,常常去学校发表自己的怨言。有人担心长此以往,会影响统治,便提议严厉禁止言论自由。子产却说:“百姓劳累了一天,抱怨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参考这些意见,选择好的实行起来。若是强行镇压,暂时可以堵住水流,但一定会招来更强的洪流,冲毁堤坝。那时,恐怕就真的无力回天了。若慢慢疏导,引水入渠,分流而治,岂不是更好吗?”果然,随着农业兴盛、国力增强,百姓自然而然地改变了态度。他们转而拥护起了子产,新政也得以顺利延续下去。很多时候,柔软比强硬更有力量,能融化冰冷,消解锋芒。正如林清玄所说:“再温柔平和宁静的雨,也有把人浸透的威力。”锋芒凌厉、强直冒失的人,往往沉不住气,容易激化矛盾,升级冲突。而看似谦卑懦弱、事不争先的人,却能不动声色地化干戈为玉帛。在同济大学学习,亢芳芳老师说,如果一味的进行PP沟通,大家都很要强,最后的结果就说矛盾冲突得不到解决。为人处世,当修一份柔软心性,凡事不做绝,处处留余地。无论碰上什么矛盾,你都能于润物无声中从容进退,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同济的课堂上,亢芳芳老师讲了,要做到表里一致性的沟通,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并重,这样才能达到养性。
04-养心
 在同济大学学习,读《道德经》有感

【感悟】
语言学家吴宗泽常说:“我没有养生之道,但有养心之道。”吴宗泽不看老年报刊,也不参加老年活动,不跟同龄人八卦琐事,而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他还喜欢猫头鹰图案工艺品,包括墙挂的时钟、镜子,柜子里的图章、钢笔,以及桌上的台灯、瓷罐等。大多数时候,他会隔绝外界纷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宁静。正是因为心境平和,使得他101岁高龄时依然行动矫健、精神矍铄,毫无垂暮之气。《灵枢》里说:“心者,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一个人的状态好坏,取决于内在的心境。心躁动不宁,便萎靡不振,劳神耗力;心安定平和,则能量充沛,精神抖擞。北宋名相李沆,有一回被一个书生拦在街头。书生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说他无德无才,耻居高位。旁边的侍卫火冒三丈,要把这个书生拿下。李沆却说:“我知道自己不行,已经请辞多次,但是圣上不准。”说罢他就走了,脸上不见一丝愠怒与烦躁。回家之后,他找了本书读起来,仿佛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般淡定平和,令他不受外界所扰,一生安康无忧。《传习录》中讲:“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人活一辈子,免不了是非对错,少不得烦恼纷争。如果内心随世事起伏而躁动,就永远摆脱不了自我消耗的漩涡。古话说,养心贵以静。颐养一颗安静淡然的心,以不变应万变,你再也不会为纷杂世事所困。升学规划中,很多家长会让你失去理智,有时候可能不仅仅是争吵的地步,但是道德经的养心,你一定会从中又另一番感悟。姚辉老师讲的内容,家长和学生和老师,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差异对待,三者的一致性。
05-养福
在同济大学学习,读《道德经》有感
 
【感悟】
老子认为,行善,便是天道。所谓善恶福祸,都是自己招来的,自己种下的因,成就自己的果。你心里浮现出来的念头,你表现出来的行为,你对待他人的态度……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刻,就会成为决定你灾祸与福报的关键。苏轼这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遭遇什么,都不忘善待他人。乌台诗案后,他一度跌入低谷,生活上缺衣少食,故交们也避而远之。即便如此落魄,他仍挤出钱财来帮助歉收的老农,为落后的当地百姓修建学堂,教授文化。苏轼竭尽所能善待百姓,百姓也将他的善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地百姓之中,有人帮他垦荒种地,有人献上自家酿制的一坛酒,也有人将多余的粮食送来给他。大家的关怀与照料,助他安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蒋勋说: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心怀仁爱,必有福报;多行善事,必得善果。所以,与人交往时,不要总是害怕吃亏,也不要过于计较得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别人遇到难处,你能拉就拉一把,能帮就帮一次。你对他人付出的善念,都是在为自己积攒福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尤其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与今天的传世版本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的哲学体系更加完整,思想也更加厚重,引领千千万万无助的灵魂走出了迷雾,郑百林教授说,不管在任何时候,人都能重新培育自己,活成更理想的样子。把自己当成一棵树,从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汲取充足的养分,滋养头脑与心灵。终有一天,你会在不断朝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过程中,浇灌出枝繁叶茂的人生。点个在看,让我们从现在起养好身心,内在强大了,生活也会越过越轻松自在。巴黎奥运会教练说,我带着荣耀和喜悦奔向你,拥抱你严格训练下,突破的极限和改写的命运。巴黎奥运会,全红婵拿下10米跳台的单人冠军后,与教练激动相拥。这不仅两代跳水大满贯的顶峰相见,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跳水运动员,克服发育关,挑战自己极限,改写自己命运的见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