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石公的《素书》有感
(2023-09-18 12:43:00)
标签:
《素书》读后感黄石公著作素书的内容素书感想读书 |
分类: 读书篇 |
近期没有上课,看管一些学生,做一些课件,读一些书,写一些读后感之类的,也算是一年之内最放松的时刻,静静的坐在办公室看书写东西,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一本186页的书,很多都是文言文注释,有详细的案例解析,也是用智慧的案例进行解读,在办公室读了一个周才读完。《素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它帮助。“汉初三杰
”之一的张良成就了不世之功。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
王朝,却把《素书》弄之脑后,以至于强良逝后几百年人们不知《素书》为何物。话说还得感谢晋朝的那个盗掘张良基的盗墓城。让我们有了细细品味《素书》的奥妙所在,你将受益无穷。
《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公元前218
年组织一干人马密谋刺杀秦始皇。但由于计划不周,仓促行事,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秦始皇毫发无损,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
书中颇为注重道德二字。道乃天地万物运行、变化之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小而随机,因正反而动,相互作用而成;大而有规律有趋势,万物恒生恒灭,必有盛有衰,成长与消亡如水向下之必然,人必趋利,或趋大利或趋小利,大利既广义的利,善良正义骨气皆大利
也。能够领悟万物之道,就是有大智慧,如庖丁之解牛,游刃有余,无往不胜。德就是尽量满
足别人的欲望,使人遂其志,遂其愿。德是一种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构成的基石,以至可以
说是社会的灵魂与全部;社会是一种合作形式,也是以合作为目的,而德就告诉这社会的每一个
成员要与别人合作,要帮助别的成员实现他的愿望,而反过来,别的成员也会帮助你实现愿望,德就是这种约束,也被每个成员默认遵守,于是在这个由德所组成的组织里,谁越能满足别人的需要谁就越被认可。有小德者,就是能帮助某些人实现欲望,有大德者,就是能帮助很多人实现欲望。反过来,没有社会也就无所谓德了。哲学上有个经典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命题的经典之处在于,任何时候拿这个命题去问一个正儿八经思考的人,他都要挠头半天。《素书》通篇回
《素书》共六章,分别是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道义章第五和安礼章第六。原始章第一讲的怎样的人才是完整的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夫欲为人 之本,不可无一焉 ”,意思是道德仁义礼五者具备,才具备了做人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才能明 盛衰之道,通成败之数,审治乱之势,达去就之理。再加上合适的时机,方能“ 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这章强调的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要素对人的重要性,五要素诸备,人才是完整意 义上的人,才有立身之本,才有审时度势达乎去就之理的可能,然后顺势而为,成功才指日可待。呜呼, 当今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世风如下。触目所见,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蝇营狗苟,正如刀郎今年特别火的一首歌,《罗刹海市》,为了成名为了获利为了上位,但凡能用来获得利益,下限可以无限下,手段什么的从来不成为问题。道德?礼义?仁爱?豪杰品行高尚足以成为仪式的表率;足智多谋可以决断疑难;讲究信用可以遵守约定;廉洁自爱可以舍财。这类人就比较多了,战国四君子可以说是代表。有职业道德而不尸位餐素;秉持公正不因压力而回避;不因有嫌疑就不做正确的事情;不因有 不正当的利益就去贪婪,这样的人才,是为人杰。人杰在历史上就多了,魏征、海瑞等就是其中翘楚。就连温,也拿这条作为自己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