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回莞复工,闲来无事,随便点了个电影--《大明劫》看看,不想却遇佳作,特别是里面有中医题材。
电影以明末闯军围攻开封,名将孙传庭从大狱中临危受命,在潼关修整军队以抵抗起义军为历史背景。
另一条主线是明末名医吴又可的抵抗瘟疫的经历。
“上医医国,下医医病”,乱世用重典,大黄是吴又可手中的猛药,而孙传庭是崇祯手中的猛药。用医如用兵,以治病之理,反观治国之理,想必是此电影的主题,两条主线的交叉与对比贯穿整个电影,引人深思。
冯远征饰吴又可,演技不算出彩,但起码也算合格,符合当代文人医士的性格特征--隐忍不强为,对时势洞若观火,对生命满怀悲悯,不慕功名。
戴立忍饰孙传庭,第一次看到他演电影,令我大为惊叹,虽然独自一人观看,有几个场景让我不禁为其鼓掌。史有“传庭亡,明朝灭”这句话,可见孙在史家的地位与评判。出身文人,却手段残忍。身逢末世,知其不可为而为,是对他命运的感叹。
电影相当精彩,闭上眼睛,好好写下影片中难忘的片断:
孙:窃问我朝是否气数已尽:
吴:《黄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其中道理,又可以为皆是重驭世之术,轻经世之道,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
孙: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
………………
崇祯:此刻贺人龙应已人头落地了吧,现在孙传庭手握军政大权,若他也不听号令,可怎么办?
………………
吴:大黄素有药中将军之名,对症用之,取其骏快。
孙:要是没救回人怎么办?
吴: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后悔药,当断则断,错过一线生机,就生死两隔了。
……………
孙:明知道这些豪强劣绅强占军田,该征的不能征,该杀的不能杀,投笔从戎十几年,我到底是为谁而战,为谁而战?!
………………
孙:我并非嗜杀之人,但孰轻孰重,总得有人做出决断。
………………
精彩片断太多,不及一一写出,若想看此片历史意义的反思,推荐下面这个贴子,评价的非常好,本文也多有引用: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95953-1.shtml
回到本文主题:写中医。先写一句制片官方的话:“此片叫了十来个专业的中医人士看,无不拍手称赞,是中医题材的第一作”
◇
老师赵川医术精湛,精于《伤寒论》,认为瘟疫也属于伤寒,用伤寒之法诊断及治疗:“时下四时不正,人易感伤寒……医家经典,祖宗医药,对症施治,怎会有错。”虽然全力救治,死去人却越来越多,最终自已也感染瘟疫愤怒自杀。电影意在批评中医好古泥古,不知向前发展。否认伤寒论可以指导一切病症。
◇
吴又可突破常规,认为此种烈性传播病毒非暑非燥非湿非火,乃天地间别有一种疬气,从口鼻而入,而伤寒从肌肤而入。因此此病邪由口入直接伏于膜原,普通药物难于到达。影片着重刻画了吴又可推开窗户后看到光照射下的粉尘,产生灵感,找到了疾病的传播途径,最终启发吴又可采用隔离病人的方法,控制住了病情。
◇
电影中,小胖痊愈却因想见娘亲而留在了病营,暗示吴的方法取得很大成效,病营不再是死亡之地。电影结语透露吴又可创造的“达原汤”在非典时期创造了很好的疗效。(这是真的吗?)
◇
电影带给我的冲击与思考:历来伤寒经方派与温病派都在争论不休。达成一致的仅认为“寒”邪致病情况较多见。
原本树立的重伤寒轻温病又在此电影的影响下略有动摇,不过,电影终归是电影,属文艺作品,不可轻信,尽管如此,末了脑子里还是回响着老师赵川悲愤的话:“医家经典,祖宗方药,对症施治,怎会有错?”这也许是我发文的最主要原因吧。
◇
百度吴又可(与电影无关):
① 否定了疫病之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旧观点--有时行之气末必有疫。
②
病邪的部位在半表半里的膜原,这也是用伤寒法不能治疗的原因。
③ 根据邪气溃散的趋势,因势利导予以治疗。归纳出九种传变方式,称为“九传”。即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等。
④
吴的治疗准则:先派槟榔厚朴等疏利气机等品直达巢穴,使邪气溃散。再视其传变。
⑤
其治法与伤寒却多有暗合之处,如该白虎用白虎,该下则用下法。其学说独特点,可能在膜原之说吧。
电影台词:
铁甲蒙尘三军老,血满中原万鬼新。
得失谁算寻常事,挥剑斩却家园愁。
片尾曲,小野丽莎异域口音正好合适,更能唱出恍惚的感觉:
君可曾看清楚
花非花 雾非雾
穿过迷途是路
何必固执的无助
记忆在梦里寻找
春光难遇秋草
轻轻来兮 静静去了
唯哒嘟唯哒嘟噜
尘归尘 土归土
在轮回里反复
君可曾看清楚
花非花 雾非雾
穿过迷途是路
唯哒嘟唯哒嘟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