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理三性三环节:心理生态系统的本体结构与功能

(2024-10-12 09:35:11)
标签:

儒释道

描述心理学

三理

三性

三环节

三理三性三环节:心理生态系统的本体结构与功能
——儒释道的智慧对现代心理疗愈技术的启示

孙泽先

心理疗愈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深入了解心理生态系统的本体结构与功能。在这方面,儒释道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的认知。有了这样的认知,才能把握心理疗愈的底层逻辑,才能对现代心理疗愈技术的利钝得失了然于胸。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三家倡导修炼的古老学问,其中富含宝贵的心理疗愈技术。儒释道对于心理生态系统认识之深,以及相关疗愈经验积累之厚,足以成为现代心理学应该认真发掘的宝藏。

当然,研究儒释道疗愈技术必须站在一个特定的心理学立场,才能看清它的真正价值。这个特定的心理学指的是描述心理学(descriptive psychology),就是德国心理学家弗朗茨 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的心理学。在描述心理学与儒释道的对观之中,心理生态系统的本体结构与功能就能清晰地显现出来,我们简略地称之为“三理三性三环节”。

三理三性

读《华严经》的时候,一定会接触到“华严三世间”,即器世间、有情世间和智正觉世间。如果我们站在描述心理学立场来看,这三世间是构成心理生态系统的三重境界,诠释了心理生态系统之中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天的三重关系。

儒释道是研究心的学问,故有“三教唯心”的说法。所谓的心,就是心理活动,或者说思维活动,或者说意识活动。描述心理学认为,意识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指向性(intentional)。起心动念必有所指,若无所指就没有心理活动。儒释道把心的这一特征称为观照,并且认为心的观照范畴有三个,叫做一心三观,即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和以心观天。

以心观物形成物理境界,即《华严经》的器世间;以心观心形成心理境界,即《华严经》的有情世间;以心观天形成天理境界,即《华严经》的智正觉世间。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人们常常称之为大自然。

物理境界属于感性范畴,心理境界属于理性范畴,天理境界属于悟性范畴。这就是“三理三性”。“三理三性”密切相关,各有各的运行规律,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分离。“三理三性”的适当平衡是心理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物理境界是感官所及的境界,属于感性范畴。物理境界的特点是具有广延性,也就是说,物理境界中的存在具有空间占有性与可量化性,可以测量,可以用数字来计算。

心理境界是思维所及的境界,属于理性范畴。心理境界的特点与物理境界相反,不具有广延性,也就是说心理境界中的存在没有空间占有性、也没有可量化性,难以测量,难以用数字来计算,但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

天理境界是感官和思维皆所不及的境界,属于悟性范畴。天理境界不在人们的思维之内,既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也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只能通过体验去领悟。

儒释道认为,三理三性之间的关系很像一棵生长着的树,物理境界(感性)和心理境界(理性)是树的地上部分,即树的干和枝叶;而天理境界(悟性)是树的地下部分,即树的根。前者称之为识神,描述心理学称之为外知觉(external perception),属于后天信息系统;后者称之为元神,描述心理学称之为内知觉(inner perception),属于先天信息系统。儒释道认为元神是识神的根,因此在维护心理生态方面,儒释道疗愈技术注重的是先天信息系统,是天理境界,是元神和悟性。
现代心理学忽略了先天信息系统、忽略了天理境界、忽略了元神和悟性,使得心理疗愈技术出现了短板。现代心理学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混淆了物理境界和心理境界各自的运行规律,把物理境界的规律强加到心理境界当中,试图测量和量化本身并不具有广延性的存在,从而形成了心理学发展的瓶颈。

三环节

“三环节”是什么?三环节是心理活动的基本程序。尽管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但其基本程序却十分简单,简单到只有三个依次相关的环节所构成。这三个环节就是表象(presentation)、判断(judgment)和情欲(emotion & desire)。

表象环节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第一环节。这个环节的功能是将意指对象呈现出来,并且形成相应的观念(idea)。这里必须着重指出,观念不等于对象,观念是相应对象的信息化产物。进入心理活动下一个环节的是观念,而不是对象本身。在这一环节中,没有对错,也没有善恶。

判断是心理活动的第二环节。这个环节的功能,是通过分析推理,对表象环节形成的观念进行评价。于是在这个环节中就有了对错、也有了善恶。

情欲是心理活动的第三环节。这个环节的功能,是针对判断环节得来的对错和善恶,产生亲疏取舍等行为取向。亲疏是情感,取舍是欲望。

形象地讲,心理活动很像一条河流,表象环节是上游,判断环节是中游,情欲环节是下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心理活动称为意向流(the intentional stream)。

需要注意的是,情欲环节虽然排在末尾,但却不是心理活动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是因为情欲常常会产生新的观念,于是引起新的判断和新的情欲,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心理活动的漩涡状态。我们把这个心理状态称为笛卡尔漩涡(Cartesian Vertex),以此纪念提出“表象——判断——情欲”三个环节的法国学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

“表象——判断——情欲”这三个环节是心理活动的基本程序。一切心理活动都在这三个环节中进行,一切心理问题都这三个环节中发生。发掘潜能,要从这三个环节用功;心理疗愈,也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三个环节的常见错误,毫无疑问,对于我们正确使用心理疗愈技术大有好处。

三环节的常见错误

(一)表象环节的常见错误是不懂得“观念不常真”的道理

“观念不常真”这个道理是笛卡尔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指出的。他说,观念虽然来源于对象,但是观念不等于对象。比如我们对太阳所形成的观念,是一个足球大小、发光发热的天体。然而真正的太阳在质量上要比地球大33万倍,而且那里每天都在发生核爆炸。所以,观念是观念,对象是对象,观念不等于对象。这个道理,就叫做“观念不常真”。

当然,最早提出这个道理的不是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而是释迦摩尼的《金刚经》,这部经典的主题就是讲解“观念不常真”的道理,让人们认识并防止观念乱象的滋生蔓延。

“观念不常真”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被广泛地忽视了。人们研究问题往往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观念出发,观念生观念,推导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和方法。这种倾向,比比皆是,无论在儒释道的修炼技术中,还是现代心理疗愈技术中,都能找到很多事例。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和方法,佛学称为“戏论”。戏论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扯淡。

当年释迦摩尼发现,他的众多弟子不在修炼上下功夫,却专门在名相上做文章,制造出很多戏论,而且乐此不疲。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倾向,释迦摩尼才在灵山法会上通过拈花微笑,传出一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

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基于戏论的心理疗愈技术虽可取效于一时,却常常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对此如不保持足够的警惕,就会乱象丛生。

(二)判断环节的常见错误是无休止的思维二元化

思维二元化就是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持续进行追求、探索,从而形成活跃多变的心理态势,这是识神的特征。思维一元化则是不分析、不推理、不判断,心无所思、意无所指,从而形成平静安定的心理态势,这是元神的特征。

在正常的心理活动中,包含思维二元化(一分为二)和思维一元化(二合为一)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然而长久以来,人们的思维二元化愈演愈烈,渐渐使得心理活动中只有分没有合,只有思维二元化没有思维一元化。这种无休止的思维二元化会给心理生态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狂心”。《佛遗教经》把这种“狂心”比喻成“毒蛇、恶兽、怨贼、大火”,并告诫说,“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作为佛教重要经典著作的《心经》,其实就讲了一个道理——思维一元化。《心经》把一个“无”字加在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因缘、四缔等等之前,就是告诉人们,这些概念虽然至关重要,但修炼之时必须通过思维一元化将其清空,进入心无所思、意无所指的涅槃境地,如此才能“度一切苦厄”。这种见解是儒释道疗愈技术的共识。

所以,儒释道疗愈技术在解决心理生态失衡问题时,把抑制思维二元化、增强思维一元化当做首选步骤,通过这样的措施,恢复元神在心理生态中本应具有的功能,确保心理生态系统的适当平衡。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儒释道疗愈技术的出发点是精神合一,而不是精神分析。儒释道三家的疗愈技术都是从实现精神合一开始的,儒家的“惟精惟一”如此,佛家的“制心一处”如此,道家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也如此。


(三)情欲环节的常见错误是形成“三自心锁”

“三自心锁”中的三自,是认知上的自大,情感上的自恋与行为上的自私。这“三自”是离根倾向的后果,也是心灵闭锁的缘由。“三自心锁”在佛学中称为“我执”。

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大自然所生,如同一棵大树,大自然是根,而万事万物就是枝叶,人类也不例外。人类意识在发展过程中与大自然渐行渐远,以至于对大自然毫无敬畏之情,甚至产生征服大自然的狂傲心态。这就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离根倾向。这一倾向造成识神一家独大,使得元神被极度边缘化,形成自我与根分离,如同落叶飘忽不定,导致心无所依。这是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基本原因。

正因为如此,打开“三自心锁”就成了心理疗愈的敲门砖。开心锁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何种方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为漂浮的心灵提供一个依止之所。这就涉及心理疗愈的第一关键词——信。

信字在汉语中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信仰,一个是相信。巧的是英文当中也有类似表述,提到信仰常用到faith,提到相信常用到belief。那么,两者当中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把这个问题讲得最透彻的人是英国学者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洛克说:信仰(faith)是坚定的心理认同,而相信(belief)则是对某一命题的首肯。洛克对于信仰(faith)的定义,化解了中文语境中信仰必与宗教相关的认知误区。信仰不是别的,是认同,而且是坚定的心理认同。

能不能打开“三自心锁”,就看能不能获得来访者的认同,正是有了这样的认同才能让来访者漂浮的心灵找到依止之所。当然,认同度越高,效果也就越好。这叫做“无信不疗心”。

心理疗愈有一个奇特之处:不管理论方法正确与否,只要能引起坚定的心理认同,就能获得初步疗效。正因为如此,心理疗愈界才会涌现出数不清的疗法和数不清的创始人。心理疗愈界也就因此热闹起来。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心理疗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初步疗效在于取信,持久疗效在于还信。这个原则可以区分一个心理疗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大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根,当然也是人类的根。“三自心锁”是由于离根倾向形成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解决离根倾向难以一步到位,需要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以其丰富的学识、幽默的谈吐、耐心的倾听以及温馨的陪伴获得了来访者坚定的心理认同,这是来访者把自己的归根之情完全投射到心理咨询师身上而形成的。伴随着这种投射,产生了对心理咨询师深深的依赖,这种依赖催生了众所周知的移情效应,于是出现了初步疗效。这是心理疗愈的取信阶段。

要想取得持久疗效,只有取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还信。所谓还信,就是把来访者投射来的信归还给来访者,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来访者实现坚定的自我认同,并实现对于大自然的坚定认同。归根疗法是还信的利器,特别是其中的五明安心法,用起来得心应手,能够较快收到自利利他的良好功效。

如果心理咨询师只顾取信、不予还信,不懂得“移情不常真”的道理,不断享受和强化移情效应,就难免日后遭遇反移情所带来的尴尬与困窘,更不要提持久疗效了。

佛祖释迦摩尼也曾遭遇移情效应。随着佛教的兴盛,一些弟子开始把他当作神一样的存在,产生了普遍的偶像崇拜。释迦摩尼十分清醒,意识到这种偶像崇拜会将佛教的发展引入邪路,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来化解这种危机。平时释迦摩尼和弟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问不答。有一天他主动讲出一部《阿弥陀经》,告诉弟子们,你们应该崇拜的是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管,只要你们念念不忘称颂他的名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佛教净土宗的由来。

结语

三理三性三环节简明地展示了心理生态系统的本体结构与功能,展示了心理疗愈的全景图,也展示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架构。这是儒释道的智慧为现代心理疗愈提供的宝贵的心理学原则性见解。我们用现代人文科学心理学语言深入阐述这些原则性见解时形成了意向流管理学。表象管理、判断管理和情欲管理是意向流管理学的三项基本管理。管理既是预防也是疗愈。表象管理要防治观念乱象,判断管理要防治无休止的思维二元化,情欲管理要防治自我的无序膨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佛是很多人的心愿。佛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讲,佛是人格完善的人。怎样才能成佛?释迦摩尼在《长阿含经》中讲了十二个字: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所谓涅槃,就是进入心无所思、意无所指的境地。所谓结使,是负面情欲的总称。所谓戏论,就是观念乱象。由此可知,入于涅槃就是判断管理,断诸结使就是情欲管理,消灭戏论就是表象管理。所以,做好意向流的三项基本管理,既是心理疗愈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