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曾经追过的星

标签:
那些年追星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http://ww2/mw600/9288ceacjw1dvryizeyl2j.jpg
偶然,在旧宅尘封的角落里找到一本从前的相册。
轻轻打开,一页页地翻看,曾经的自己留着学生头,穿着运动鞋,满脸阳光的笑,久违了的青涩与稚嫩扑面而来。或单人,或合影,那些与照片有关的青春记忆,也仿佛突然间由沉睡中苏醒,在脑海中顷刻鲜活了起来。
更意外的,是居然在相册中发现了自己少年时曾当作宝贝一样精心收藏的明星照片!
一帧帧略微发黄的旧照片,在时光的流逝中依然保有最经典的黑白两色,或浅笑,或凝眸,靓丽潇洒的俊男美女们将最动人的一刻定格在了相纸上,也让当初年少懵懂的我们为之迷恋和向往。
掐指算算,这该是二十多年前的青葱往事了吧,那时的我,还是个二十二三岁的大男孩,对外面的世界略知一二,直到有一天,高高的电视塔耸立在了繁茂的校区中。
自从盖起了电视塔,每到夜晚,厂里便开始整晚地播放录像。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是清贫的,电视还未曾普及,即便有也只是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换台也不需要什么遥控器,伸出手去把电视右侧的旋钮转了又转,选择几个少得可怜的电视频道。然而那些在今天看来单调无比,早已被淘汰的黑白画面,对当时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一场精神的盛宴,是一个从未领略过的多彩纷呈的世界。
记得厂里播放的第一个录像是八三版的《射雕英雄传》,旋律优美的主题曲、一波三折的剧情、演技精湛的演员,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了大家,一集一集地追着看,仿佛一夜之间,男孩子都做起了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的大侠梦,而女孩子,则更钟情那个身材娇小,古灵精怪的俏蓉儿。邻居家的小姐姐,说话也忽然变了味儿,满口娇滴滴地“黄蓉腔”。
喜欢了电视剧里的人物,自然也就喜欢了那个饰演的明星。翁美玲顿时成了大家的至爱。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总会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昨晚跌宕起伏的剧情,还常常忍不住要八卦一下,用不屑地口气说,那个陈玉莲、米雪什么的,怎么能跟翁美玲比呢,差太远了!后来的某一天,又不知从哪里听说翁美玲竟然已经自杀离世了,惹得大家还小小的伤感了一把。
《射雕》之后,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优秀的、平平的电视剧便陆陆续续开始播放了。香港的武侠片、枪战片、台湾的文艺言情片,看得人眼花缭乱,尤其是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直看得饭忘了吃,书忘了背,作业忘了写,为了看电视还要想方设法拖延时间,和家长们斗智斗勇,最后终于把家长们惹恼了,联名向厂里抗议说这电视太坑人,孩子们光顾看电视,学业都荒废了。
好日子就这么戛然而止了,电视停播,重新又回到了原来的寂寞时光。可是,也因了这好看的电视剧,知晓了那么多星光熠熠的的港台艺人。厂子集市的最东头有一个杂货铺,铺子里卖着的通常是孩子们喜欢的小玩意儿,一天,店主不知从哪里进回来许多的明星黑白照片,让我们这些小小的追星族着实惊喜不已,从此,那间杂货铺更成了我们驻足留恋的地方。
那时候,课节并不多,上午也只上两节课。每到放学,便拉了三五好友,来到杂货铺前,问店主有没有最新的明星照,一沓照片握在手中,放下这张,又拿起那张,每一张都爱不释手,时间久了,偷偷斜睨那店主的脸色,依然是挂着笑好脾气地等着,没有丝毫不耐烦的样子,于是又装模作样地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假装满脸遗憾地说,“没有喜欢的呀”,扭头一溜烟而去。
印象中,那一张照片似乎只卖五分钱。现在的孩子,大概连五分钱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吧,根本不屑一顾,可对那时的我来说,囊中羞涩,区区五分钱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妈妈几乎没有给我们兄妹俩零花钱的习惯,莫说五分钱,就是一分钱,也要祈祷着哪天好运来眷顾自己,所以即便喜欢,也只能每天跑去饱饱眼福罢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那些用一分一分攒下来的钢镚儿买的明星照被我像宝贝似的夹在相册里珍藏着。后来,随着父母亲工作调动回到山西,我又拥有了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生活,曾经的追星生涯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这一张张的旧照片,定格了美丽动人的青春一刻,也记载着曾经美好的年少往事。或许,这些年它从不曾远离过我,而是一直隐匿在二十余载的时光之河里,无声地守候着,只等待,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与我再次相逢,重新走入那片温暖的记忆丛林。。。。。。
PS:下面的照片是我用手机翻拍下来的,貌似有点大,不过大了看得更清楚,呵呵,其中有两张还被涂了红的唇,花的衣,说明小女孩已经开始爱臭美了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