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谐与纠葛

(2012-06-24 09:47:37)
标签:

读书

尴尬

尼采

健康意识

永恒价值

杂谈

分类: 杂文·文史·读书


谌容

词条:《人到中年》[小说]

《人到中年》是一部切中时弊、引起巨大反响的现实主义作品,刊于《收获》1980年第1期,是中国当代作家谌容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其锋利的笔法真实地再现了中年知识分子工作中和生活的艰难处境,真切地描写了他们的苦衷和理想,热情地讴歌了他们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深刻地剖析了围绕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所反映的种种社会疾患。[查看]


读书多少才是正好呢?有许多人反对读过多的书,因为这会把人“读死”。这其实是有道理的。我可以找到几个曾反对读书的人,比如尼采、纪德、三岛由纪夫。。。。。。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尼采在《反对历史的滥用》中,认为历史是额外的负担,使人沉闷,缺乏光泽,对历史的过分的使本我消泯在对过去的过度阐释里。尼采提倡人应该“非历史”地感知世界,这样才有活力。那些旧的典籍,阅览室里那些发霉的文章,等等,无疑皆为历史的一部分。早期的纪德也曾要求人们抛弃一切知识,抛弃他的书,抛弃自己在城市家中缺氧的卧室,去到很远的森林里、草原上、泉水边。。。。。。。“你要知道,为了对生活本身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纪德甚至在《地粮》这本书里明言劝别人家的孩子逃学。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我相信,尼采是对19世纪末过度文明化的老欧洲感到了不满,而纪德的行为则是对其少年时受到宗教典章束缚的一种反抗。然而,他们都是对旧典有着深刻的学习,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只是源于一种自觉的平衡,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的机制。

我经常一个人在书屋里读书,没时间到大街上或者村头玩,朋友为此批评我,我自己也感到尴尬。对于一般人,我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学者,读书就应该适度,讲究一种和谐性。像古希腊人那样,精神和肉体达到完美的比例——这应该是所有书存在的本意,是书的最美好的去处和利用方法。

其实,“读书有用吗?我该怎样读书?读多少书?我有理由不停地读下去吗?”这些问题因该分层次回答,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在最初的阶段上,可以这样说:读书是一种权利。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小时候读《高玉宝》,读到主人公激动地喊“我要读书”时,他迷惑不解,后来他经营了一个书店,阅世渐多,“我才明白,读书是一种权利。”可以回想我们的经历,我们在乡村,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经常看到一些人格猥琐的人,他们经常遭到别人的呵斥,神色惶恐不安,为此我们深感痛心,我想,之所以如此,只是由于他们缺乏一种反对这种呵斥的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唤醒自我的健康的意识,才能保护尊严,才能确立人生基本普遍的永恒价值,这样才可以在精神上自立、自足,不假外求,不做奴隶。

这里的书,可以是工具书、专业书、科普书,更应爱是一种能够普遍地给人以恩泽的书,即人文图书。在这种书的阅读中,他还能恢复我们的感受性,变得敏感,虽然这敏感常使我们变得忧伤,但是可以使自己的生命体验变得丰富,并变得有道德。举个例子,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把一切都看成了商品和产业,我们没必要为此担忧,但我们的思维已严重单一化。在农村,人们对土地缺乏感情,土地只是他们的掠夺对象。而读书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可以使我们接近自然,使我们思考终极问题,从而平衡我们过分的功利心。《沙乡年鉴》一句话非常好:“倘使你没有一座农场,那么你将面临两个精神上的危险,其一是以为早餐来自杂货店,其二是暖气来自暖气炉。”而我们书架上的书就是这样一座又一座的农场。

我一向认为书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有宗教的价值。多年前,我在当地某看守所采访一个死囚。此人曾是大学生,他的经历使我十分惋惜,我问他:“你现在最想要什么?”

“我想看书。”

“为什么呢?”

“因为看书可以使我多活一些时间。比如一本小说,一个作家写完它要用很长时间,书里常常有几百年的事,而我可能只在两天就把它读完了。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一些时间了。”

因此,我认为,越多地读书,越多地了解历史和往事,历史把现实淹没,并且使我们与现在的快乐失之交臂。读书,有时往往是一种自我求证的过程,是以书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是有道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