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在近几年似乎又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这是不久前在网上的一份统计数据里发现端倪的。该消息是这样表露的:我国目前每年新发癌症280万人;死亡190万人。这组数据和我大脑皮层里一直保留的每年新发病160万;死亡120万的数据形成巨大反差,让我一时难以接受。但无论怎样,癌症的发展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危机,作为一个曾经也是癌症患者的我,忍不住又想发表自己的拙见。
我以为,眼下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原因,不外乎两点:发病率升高肯定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们生活压力巨大有联系;而死亡率增高可能与近三十年来癌症治疗上没有形成有效突破有关。
因此,在现今医疗条件不具备完全控制癌症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也就是把临床治疗的常态引导到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存期和保证其生活质量上来。
现今的癌症治疗,似乎已走进了误区。手术、放、化疗不管其作用到底如何却一直在肿瘤临床上担当主角。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癌症是一种较难治愈的慢性病,目前在全世界范围没有特效药。沿着这种思路,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提问:既然已明确没有特效药,那么我们的临床一线对癌症患者究竟实施的是怎样的治疗?治疗的目的性及安全性依据什么?换句话说:通过治疗你想让患者达到什么样的治疗预期?无效的治疗风险有谁来承担?
作为过来人,我非常了解一个晚期癌症病人忍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和精神压力,到医院接受最让他信任的治疗时的迫切心情。尽管治疗的过程痛苦不堪,但他们大多都能够坚持做下来。就是想把罪受了但能治好病。然而,现实中的状况不言自明的。依据前边的统计数据测算,癌症的年死亡率不低于60%。面对这样的残酷的现实,我们的医政部门不会没有一点儿反应吧?
我认为,我们的医政部门应该根据目前的医疗现状,站在患者的立场,对癌症治疗这个领域认真反思和权衡,探索制定符合人性的治疗模式。
我们的患者也应该学会从传统意义上的医疗观念中走出来,尤其是面对癌症治疗的短板,更不要糊涂顺从。癌症治疗是分阶段的,一般而言,化疗在前四到六个周期,是不会出现大的风险。临床上也支持这种说法。问题往往出现在后续治疗。癌症治疗最纠结的问题在于:化疗不能对癌细胞做到零级杀伤(正常细胞同样受损,癌细胞要是全部被杀灭,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当化疗次数突破临界点后,很多类型的癌细胞往往形成耐药,这就造成随着治疗的深入,癌细胞在体内递减的数量远远低于正常细胞,这种后果将对人体免疫系统修复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还会导致病情恶化。
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我倾向于化疗次数不超过四至六个周期的说法,并赞成及时跟进中药治疗、免疫治疗等舒缓性治疗作为过渡。同时,把非药物治疗手段如心理、体能、营养等科目也纳入癌症治疗和康复体系当中。这将是现阶段肿瘤治疗相对理想的模式。
自2009年以来,我们受托在河南省范围举办了十五期癌症康复培训班,三年多的实践使我们收获颇丰,最显著的方面则体现在非药物治疗层面。在恰当的临床治疗后及时介入心理、体能等手段,对癌症病人进行合理的干预和疏导,使培训班内近七成的学员在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态势。涉及的癌种包括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恶性淋巴瘤及乳腺癌等(其中不乏一些脑转、骨转的患者)。随着肿瘤康复培训活动的延伸,我们会把各个癌种的具体表现情况总结归纳,以期给癌症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客观翔实的依据。
尽管我们目前的工作影响范围很小,反映的是局部问题,但活生生的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透过眼前的几棵树可能就会发现背后广袤的森林。我们盼望带给癌症病人饱含生机的春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