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气功拍打健身功
这套功法是大雁气功体系中用于中老年人健身治病的一套基础功法。特点是结构简易,动作柔和,即简即深,宜于中老年人锻炼,对疏经活络,气血流通,调节阴阳,习时短,见效快。本功法采用对十二正经顺序拍打之法,来通导全身经络;通过对一些大穴位贯气和排甩病气以激发全身起主导作用的经穴的效应;动作中穿插了走简易八卦步,使八卦方位效应起到对人体阴阳调节的作用;同时每节动作配一句口诀,动作和口诀相结合从而加强了人体气场的激导。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作用到疏通人体的百会和涌泉两个主穴,气贯上、中、下三个丹田,理通三焦(心、肺、胃、肝、脾、膀胱、带脉、命门和肾脏)。通经活血,平衡阴阳,调节脏腑的机能活动,收采天地大自然之元气,补充人体的精气,排除体内的病气、毒气,提高医疗和健身的效果。这套功法传授后,使不少老同志多年不愈的病患,经过练功而逐步减轻,有些则完全康复,恢复了机体的活动能力。这套功法也同样适用于中、青年人习练。对身体虚弱、经穴闭塞,不能做较复杂动作的人尤为适宜。此功法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男女皆宜,没有禁忌。此功若与“后六十四式”合练,还可治疗各种胰腺疾病。本功采用自然呼吸法,不用意念导引,轻松自然,所以,能够绝对防止出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纠偏作用。
〔口
诀〕
双手对心胸, 经络要疏通。
带脉晃三晃, 五脏六腑松。
抬膀慢行步, 气贯涌泉通。
病气甩入地, 收气归丹田。
〔功 法〕
l、预备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头微上顶,颈直双肩放松,虚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向里,内劳宫对环跳,五指分开微屈,口微闭,舌轻舔上腭。眼平视前方,全身自然放松,宁心入静片刻,排除杂念,沉气三遍。
以下各节动作,在动作开始时默念该动作名称口诀三遍。
2、双手对心胸
两手从两侧缓缓上提,手心向下,当手提至与肩同高时,手腕内旋,同时松肩坠肘;呈胸前抱球势,十指相对约距3~4寸,掌心对胸气户穴,手离胸约一尺左右。眼视前方。稍停片刻接下势。
3.经络要疏通
两手沿前胸下落至环跳穴,用空心掌循经拍打九个九数,共拍打八十一下。拍打时默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一九,足少阳胆经拍打。双手从胸前呈弧形下移,手心向里内劳宫对环跳,稍停,然后手变空掌拍打环跳三下,再顺足少阳胆经(下肢外侧)拍打六下,拍打至足外踝。即在大转子、股外中、膝外上、膝外下、腓外中、外踝各拍一下。
二九,足三阴经拍打。双手空掌,从内踝开始,左手拍打左腿内侧,右手拍打右腿内侧,从内踝沿足三阴经拍打至大腿根内侧,再从小腹拍打至胸,共九下。即在内踝、胫内中、膝内下、膝内上、股内中,股内上、下腹、上腹、胸(乳下方)各拍一下。三九,足阳明胃经拍打(右手)。右手空掌从左胸上部气户穴开始拍打,经膻中至右侧,沿右侧足阳明胃经向下拍打至足背,共拍打九下。即在气户(左胸上部)、两乳间、脐右侧,腹前上、腹前中、膝盖、膝前下、胫前下、足背各拍一下。四九,足阳明胃经拍打(左手)。左手空掌从右胸上部气户穴开始拍打,动作顺序同上,唯左右相反,对称。五九,足太阳膀胱经拍打。双手掌分别从两足跟向上,沿足太阳膀胱经拍打至肾俞穴,共拍九下。即在足跟上、小腿肚、腘窝下、腘窝、腿后中、臀横纹、臀中部、臀上部、腰部各拍打一下。六九,左手三阴经拍打。右手空掌,从左胸气户穴起,循阴经(上肢内侧)拍打至上肢端指尖,共拍九下。即在腋下、肩前、肩上、上臂内中、肘关节、前臂内中、腕关节、手掌、五指各拍打一下。拍打腋下时,中指端正拍在极泉穴,掌心拍在天池穴。七九,左手三阳经拍打。右手空掌从左手背指尖开始,循手三阳经拍打六下至肩井,即在手指背、手背腕、前臂中、肘后、后臂中、肩井各拍打一下。第七下拍脑后大椎、玉枕,第八拍头顶百会,第九拍神庭、印堂。八九,右手三阴经拍打。同左手三阴经拍打,唯左右相反。九九,右手三阳经拍打。同左手三阳经拍打,唯左右相反。有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在拍打经络时可以不弯腰。前述九个九是激导经穴效应的口诀,在拍打时要默念。八十一下拍打完以后,手自然落下。
4.带脉晃三晃
两手从体侧呈阴掌(手心向下)缓缓向前向上提起,提至与腰等高时,小臂内旋,掌心向内,对脐腹。十指相对,间距7寸左右,形成环抱姿势,置于带脉前,腰部放松,宁静片刻,先向左转腰90度,再缓缓右转腰180度。左右为一次,共转三次。然后归正,两眼平视。转腰时要缓慢,双脚不能移动,腿随腰转而不得弯曲,两手不要移位。此势两掌对脐腹,自然贯气于下丹田。两手臂环抱,两手三阴经形成闭路,手三阴经气盛,故易产生抱气团之感。此气团的直径是由掌心到肾俞。也就是说腰也在该气团之中,而丹田在气团之中心,有促“气化精”之功。身体左右晃,枢纽在腰,有疏通带脉的作用。疏通带脉可防治带脉病症。
5.五脏六腑松
接上势,双手捧气上行,变空心掌,分别轻扣于心胸区上焦),颤动点按三次;双手下移扣于两肋肝脾区(中焦),同样颤动点按三次;再向下移置于小腹、膀胱、大小肠渠道(下焦),颤动点按三次,体内要有振颤松动感。最后两手落于体侧。两眼平视前方。此势主要通过两手颤动点按而达到放松五脏六腑的目的。振颤放松相应脏腑组织的同时,也促进了血液环循,压迫使组织血液排出,放松有利血液对组织的灌注。从而改善其血液循环,促进其功能,防止其疾病的发生,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带气振颤,还有自我发气的作用。
6.抬膀慢步行
双手从体侧呈阴掌缓缓提起至肩平,环抱成一个阴阳鱼状。右高左低,右臂略与肩平,左臂低于肩。左手四指对着右手合谷穴,相距约尺半,左手拇指对膻中穴,间距同身约三拳头宽。两手掌心向下,右手臂弧形伸于身体右前方,眼视右手。然后,慢步行时,手型不变,眼视右手。左脚先以淌泥步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前掌先着地,两脚成外侧八字形,重心在右脚,然后重心前移,右脚向左前方内扣一步,继而左、右、左、右向前共走六步,第六步右脚脚尖朝前,第七步左脚从右脚跟后歇步叉到右边,身子下蹲呈“坐盘势”,屈膝稍蹲2~3秒钟,然后起身,第八步,收左脚提起,同时右脚蹲地跳起,左脚盖步落在原右脚右侧,右脚向右横跨一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站立与起势方向同。跳步正立势,其意之妙在于跳出病气(浊气)圈外。否则,病气(浊气)易再复身。
7.气贯涌泉通
接上势,两手顺势在胸前变为剑指,顺前胸导引下行,垂于两腿前,直指涌泉穴。眼平视前方。剑指透过脚背对涌泉穴贯气5~10秒钟。此势剑指发气,气贯涌泉有两种意义:一是打通涌泉穴,继续排浊,使浊气降至地下深处;二是令涌泉和地气打通(无病者,练功场无病气的情况下),以采地灵之气。前者吐故,后者纳新。
8.病气甩入地
右手变爪成梅花瓣形,上提置于右肩井穴,左手亦变爪形移置于左后侧,合谷对肾俞或命门穴;身体向左扭动45度,然后迅速向右涮腰,使身体归正;涮腰的同时,带动手臂,左手臂甩在正前方,手心向前,指尖向下,排病气入地,右手臂甩在身体右后侧(环跳外侧),手心向后,指尖向下,排病气入地。以上为“左转右甩”,继而作“右转左甩”。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顾名思义,本势的作用和目的是将病气甩入地。方法是“甩”。“甩”有两个作用:一是收浊气由体内甩出;二是收浊气和清气用“甩”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这是因为浊气重,清气轻,如石头和棉花,用“甩”的方法可将它们分离开来,石头“甩”的远,棉花“甩”的近。
9.收气丹田中
双手从体侧捧气缓缓向上,举至太阳穴并在额前收拢,虎口相对,手心向内,缓缓向下,经额、面、胸、腹导引至下丹田,内视稍许,眼平视前方。脚步不动,双手自然落于体侧,还原预备式,全身放松,入静片刻外气收回。
最后收功。
欢迎光临大雁健身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yj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