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倍麟:从“小上海”析仿古商业建筑

标签:
房产 |
文/ 陆桑桑 陈倍麟
南汇周浦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早在明、清两代,商业已很发达,历史上商贾云集、贸易兴旺,人文艺术底蕴深厚。“小上海旅游文化城”随着新城建设规模的飞速发展,更好地营造千年文化古镇的风貌应运而生。
该项目地东临周市路、南靠年家浜路、西到康沈路、北起中大街,处于周浦商业的核心区块,是一座集旅游、文化、购物三重概念规划建造的浦东“新城隍庙”。它由高远集团斥资上亿元打造而成,融合了周浦淳朴的民俗民风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建筑采用仿明清风格,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商业建筑群。青砖白墙的建筑外观、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体现了浓厚的江南风情。主要入口处以八字外开城门型,街内檐角飞翘,形成江南特有的“一线天”式的商街,颇具古色古香之韵。走在周浦的“小上海”,仿佛有身处市中心的城隍庙之感。但小上海旅游文化城仍然不同于城隍庙,虽有其外形,是不是学到了内在的神韵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解析“小上海”
远远望去,小上海的建筑外型的确与城隍庙有几分神似,但身临其中,却发现仍存在着较多的差异,仅仅开业4、5年的“小上海”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城隍庙面前,还是显露出了诸多破绽。
1.块状布局 零散分布。除了沿街商业街外,“小上海”内部的建筑群呈块状布局,数十栋建筑零散分布,缺乏一条清晰的主动线,支线错落密布,因此经常使人有找不到方向的感觉。同时少了核心广场的设置,不仅降低了商业空间的层次感,在视觉上较为单调,也错失了聚集人气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图1:块状分布的“小上海”建筑群
2.业种配置 缺乏组合。在“小上海”内,服饰零售的店铺占据着大半壁江山,而之前所定位的“文化、旅游”的概念在其中根本无处可寻,在仿古的“外衣”下,其内在一如既往的“现代”。同时,在店面形象、品牌档次上小上海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鲜见品牌商家,主要以杂牌服饰、低档餐饮、小店为主。
图2:杂牌服饰占主流
3.大块绿化 切断动线。在动线布局中,“小上海”看似生意盎然的绿化成了其人流动线组织中最大的败笔之一。商业是需要人流互动,大片的绿化不仅使得对面商铺“看得见、到不了”,破坏了动线组织,阻隔了人流的导入,同时大片的绿化也大大挤占了人流集聚的空间,有了景观,而没了商气。
图3:“小上海”内大面积的绿化
4.道宽设摊 因小失大。值得注意的一点,在“小上海”原本宽大的主入口处多设置了一排临时小商业,虽然说增加了少量的经营面积,但结果导致里层商铺的视线被完全阻挡,可谓“因小失大”。
图4:主入口处的临时商业
仿古商业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涌现了一大批的仿古商业建筑。不论是在大的文化名城如北京、南京,还是在小的古镇如锦里、浔阳,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盖着琉璃瓦,挂着大红灯笼的仿古商业建筑,近年来这种趋势仍然有增无减。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前卫时尚的建筑有它们的吸引力,源远流长了五千年的建筑文化也有其独特魅力,仿古商业建筑是在新时代追寻和发扬本国建筑文化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尽管仿古商业建筑有些尺度还不合时宜,有些形式还停留在对过去的直接模仿,还有一些现代的生活内容与传统的建筑形式发生了冲突,但我们都知道,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存在着反复,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在探索和求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仿古形态所带来的建筑硬伤——透视性差。由于仿古建筑本身的特定的形态特征,特别是明清风格的建筑:飞翘的屋檐、雕花的门窗,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商业建筑原本应有的透视性,特别是二层。我们从小上海的物业结构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由于墙面透视性差的问题,零售商业基本难以难以生存,商铺的经营价值也随之降低。
2.建筑群布局杂乱——多动线、无核心。曾有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商家对一个商业项目的外部环境非常满意,但一进到商场内部就马上放弃了进驻的想法,往往只因为电梯数量不够。因此我们说,商业体内部的交通流线如果不顺畅,则非常容易将消费者拒之门外。
多为院落结构的仿古商业,建筑单体数量多且排布密集错乱,直接导致了商业动线的增多。缺乏合理的商业动线规划、使得人与空间的互动性大大减弱,商铺价值也无法发挥出来。
图5:“小上海”支路上的店铺空置多年,根本无法经营
3. 禁不起时间锤炼——易老旧、显斑驳。明清风格仿古建筑多为木质构架,时间一长,非常容易出现掉漆、坑纹等现象,墙体显得非常陈旧,而商业的品质也因此下降。所以,仿古建筑适时地需要“穿衣戴帽” (建设者对老旧建筑立面改造工程的形象说法)但这却需要花费相当高的维护成本,因为老旧的墙体每隔几年就要重新粉刷,才能重焕新颜。
图6:残破老旧的仿古商业建筑
4.店招难以古今融合。现代的店招颜色丰富、形式多样,但与仿古商业相结合,便会产生一种不伦不类之感,难以与古典气息的建筑相融合。我们说,仿古商业建筑本身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和营销的空间,更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传统文化、视觉享受的空间。而缺乏统一的管理,杂乱的店招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杂乱无章且品质较低的印象。
图7:上海龙华旅游城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启示一:结合历史文化底蕴。
建筑的外部特征成为把感情及态度从一人传递给他人的手段。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那些古朴的砖墙,形式优美的牌坊,精雕细琢的门窗,从视觉上演绎了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我们到夫子庙观赏灯会,于秦淮河上泛舟,到豫园游湖心亭,尝百年特色小吃……这些可以亲身参与的活动从心理上带给了消费者更深层次的体验。老建筑外观的历史感和内部的新内涵将过去与现在联系了起来,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得以融合,这就是仿古商业建筑的魅力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仿古建筑应选择建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有历史才能体现特色,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真正具有文化含量与商业时尚元素结合的商业,才能吸引消费者,而非简单的外观造型。
图8:具有悠久历史的城隍庙湖心亭
启示二:商业动线清晰。
商业建筑空间的价值及其提升由诸多因素决定,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商业空间价值的最大化体现在能够吸引充沛的人流并使其在此区域停留。对于商业地块来说,充沛的人流来自于对商业建筑空间交通动线的有效组织。仿古建筑亦不例外,合理清晰的商业动线不仅能吸纳人流,更促使经营价值的最大化。
图9:城隍庙两条清晰的主动线
启示三:改进设计思路。
我们提出,仿古商业不仅仅体现建筑的特色风格,更应结合商业独有的经营功能。国内的仿古商业建筑形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之上,简单地将古代建筑元素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忽略了与商业功能的结合,从内部的动线组织,商业氛围的营造、其他细节的处理等等都需认真地考量,而纵观如今的仿古商业,差距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仿古商业建筑设计的思路、理念仍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图10:颇具现代灯光艺术的豫园商城
图11:豫园湖滨楼改造前后
启示四:透视商业元素。
如前文所提及的,由于仿古建筑本身形态的限制,致使商业的透视性较差,在繁杂的外立造型掩盖之下,商业完全隐匿其中。因此我们认为,必要的建筑改造能够使得商业元素凸现,增强透视性。
我们可以从豫园的湖滨楼改造前后,来窥视一二。原本靠湖面的封闭墙面、窗框改造后,成为了镂空造型,这一设计就大大增加了店面的透视性。(如图11)
启示五:复古店招与建筑融为一体。
对于店招,我们仍然建议以传统复古店招为主,使之与建筑本身完美融合,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提升商业品质。城隍庙对于店招的设计值得借鉴,古色古香,是商业,更是一种文化。(如图12)
图12:城隍庙店招
结语
不可否认,仿古商业建筑的确存在着诸多缺陷,但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它们是建筑师追寻和发扬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探索。而且,仿古商业建筑所独具的传统文化特色仍然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欢迎,他们不仅可以在里面购物,同时也可以旅游、休闲、感受文化,而仿古商业建筑因其形式的特殊化,也极具识别性。
我们认为,对于仿古商业建筑的设定,需要坚持谨慎的态度,切勿盲目跟风,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表达,形式不能丢弃,但不能局限于“形”的泥潭中,要从空间、场所、景观等多方面的挖掘、更深层次的表达,这才能体现仿古建筑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