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载】棉蚜与棉花:捕食?寄生?

(2013-01-12 00:52:38)
标签:

转载

分类: 【选修三】

此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d95fe0100oa4p.html,致谢!

 

  2010福建省理综生物高考题:II. 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日期(月—日)

6l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型,在________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解读: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1、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2、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林都满足。

人教版必修三P62第一段的叙述“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样方法主要适用于活动能力弱的生物。

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由此可知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应在6月30日。

长期使用农药,不断挑选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参考答案:(1)寄生(2)样方  6—30(3)增大

=============================================

    人教社《生物》必修教材中是这样解释寄生和捕食的。寄生:一种生活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的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寄生。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要判断这个种间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可依据以下寄生和捕食的三点区别来进行。

【寄生】
    1. 一种生物往往终生或一生的某个阶段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生活。
    2. 一种生物往往从另一种生物上获取养料、汁液。被寄生,被寄生的部位还在。(寄生获取的是寄主的体液或者是寄主已经消化、半消化、未消化的食物。)
    3. 一种生物往往不会使另一种生物致死。
【捕食】
    1. 一种生物只有较短时间暂时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停留。
    2. 一种生物往往获取另一种生物的整体或部分器官。捕食后,被捕食的部分就不在了
    3. 一种生物往往使另一种生物致死。
     以上三点判断依据,主要以第1 点为主,但每一点都不是唯一的判断依据,应该综合起来看。
     蚜虫与植物,蚜虫以"植物的虱子"闻名,聚集在某些植物的茎上生活,并以吸取植物汁液为食。它们将口器插入植物,然后就一直呆在植物上,如果能一直不被打扰,它们将整个一生都呆在它们出生的那个地方。但是对大多数蚜虫来说,不被打扰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它们是许多捕食者和拟寄生生物喜爱的食物。蚜虫与植物的关系具有寄生1、寄生2和寄生3等特点,因此为寄生。
孙儒泳 等蓍《普通生态学》第122页:
    “最高度特化的寄生物则是宿主能“平安”耐受的。例如寄生于植物的蚜虫,它以口刺入植物组织,从筛管吸取其汁液,而筛管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分生组织细胞是很敏感的,植物生理学家甚至很困难对其实验研究,而蚜虫的口刺成为对筛管内液汁取样的最有效方法。”

捕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包括上面的所有形式:(1)典型捕食:食肉动物吃其他动物,(2)食草:食草动物吃绿色植物,这种情况下植物往往未被杀死而受损害。(3)寄生: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4)拟寄生者:如寄生蜂产卵在昆虫卵内,一般缓慢杀死宿主。

狭义的只指典型捕食。

    中学阶段将(1)(2)称为捕食,(3)(4)称为寄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