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按古,匠心独妙——比喻手法的别样精彩
(2011-08-04 20:15:37)
标签:
教育设喻杨花喻体 |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比喻手法的别样精彩
文/独坐敬亭山
《语文报·高中版》2011年9月份(第七版)第813期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用时一般有着相对明确的要求,如:喻体的具体,设喻的贴切等,但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孟浩然》提到:“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提醒我们语言要有独创性,有时“不按常理出牌”反而能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不是也有“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的告诫吗?
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很多经典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匠心独运的比喻使用手法,它们“一反常态”,反而取得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抽象与具象的错位
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在这两句中,作者设喻新奇而使其成为传世名句,曾被梁启超称为“奇语”。新奇就在于作者打破以具体说抽象的常规,而是以更加难以捕捉和把握的“梦”和“愁”来分别描述“飞花”和“丝雨”。
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易逝的,正如白居易言“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把眼前“飞花”比作“梦”,恰恰写出了眼前飞花如梦境一样的美好与易逝之特点,从而更加有力地写出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留恋之意、感伤之情。
在诗词中,“雨”和“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白居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都是以雨写愁的名句。但作者却将眼前“细雨”比作内心之愁,不仅仅写出了细雨的杂乱、细密而绵长,同时又为细雨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愁色彩,使诗歌意境更加的空远迷离。通过这两个“一反常态”的比喻,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落花随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小雨轻洒,无边无际,好似愁丝”的独特景象,有力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特定的情感。
感情褒贬的交织
在行文时,一般情况下,作者设喻时往往只会把一种情感寄托在一种事物身上,或喜或悲,融情入景,触景生情。但在吕本中《采桑子》中,作者在设喻时,却让一个事物同时承载了两种情感。“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在作品中,主人公对于那轮“月”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喜欢月之无分而转恨“君”之“轻别离”;恼恨月之常缺而转恼“人”之“难团圆”。正如周振甫先生所言,“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同时又用“月”分别比“无别离”和“难团圆”,周先生说“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情感多向),又有多边(意义多层),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
本体和喻体的转换
在行文中,大多数情况下本体和喻体是固定的、单向的。但在一些妙文佳句中,却往往会出现本体与喻体的转换,相互作比的情况。
如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句中,作者先以“杨花”喻“飞雪”,指明了相送时的时间和环境:在漫天飞舞着如杨花一样的大雪中,作者愀然送别:飞舞的杂乱交织的“雪”搅乱了作者的心绪,迷茫了他的双眼……以此设喻就写出了送别时的伤感。
而下文中,作者又以“飞雪”喻“杨花”,点明此时已经是杨花飘飞的季节,但冬天离去的人至今没有回归。
在本词中,作者把杨花与雪花互喻,既形象地表示了气候由极冷到极暖,游子离家之长久,同时构成洁白迷蒙的意境,象征着内心纷乱纠结的情思。
在吕本中《踏莎行》中也有“雪似梅花,梅花似雪”的句子,同样也是将“本体”“喻体”转换,使其互喻,从而产生了奇妙独特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