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玉山聪明泉:穿越千年的智慧长河廖理南
(2025-11-19 14:24:26)
孚玉山聪明泉:穿越千年的智慧长河
廖理南
皖江之畔,宿松腹地,孚玉山如一方被时光浸润的温润翡翠,静卧于江淮大地的褶皱间。这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山峦,没有五岳"会当凌绝顶"的雄奇险峻,却凭着"十里松涛翻碧浪,万壑云岚锁翠峰"的清雅景致,成为江淮以南独树一帜的胜境。而真正让它穿越千年风雨仍熠熠生辉的,是山中那泓汩汩不绝的"聪明泉"——它不是寻常的山间活水,而是承载着地域集体记忆的文化图腾,是浸润着诗魂哲思的精神源泉。泉水叮咚,如岁月的絮语低回;波光粼粼,似智慧的灵光闪烁,每一滴甘露都沉淀着动人传说,每一道波纹都荡漾着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一、智慧之源的古老回响:传说的多重篇章
聪明泉的传说,如泉眼涌出的活水,在不同时代流淌出各异的篇章,却始终围绕着"启迪心智、滋养灵魂"的内核,在宿松人的心中深深扎根,生生不息。
白鹿引泉:书生逆袭的命运交响
盛唐开元年间,孚玉山下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名叫张文生的寒门书生。他虽无天赋异禀的聪慧,却怀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寒夜孤灯,他以"三更灯火五更鸡"为伴,青灯黄卷磨穿了指尖的老茧,案头典籍翻烂了泛黄的边角,可连续三载春闱,皆以名落孙山告终。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这个执着的青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笔下的文章愈发滞涩,心中的经义愈感混沌,就连握笔的手,都因焦虑与不甘而微微颤抖。
一个仲夏之夜,月华如练,清辉洒满幽深山林。心烦意乱的张文生放下书卷,信步向山巅走去。行至人迹罕至的山涧,草木葱茏间,忽闻潺潺水声悦耳。抬眼望去,一只通体雪白的神鹿正俯首啜饮石缝间渗出的清泉——那鹿皮毛似月华凝结,无一丝杂色,双眸清亮如寒星,见有人靠近,竟不慌不忙,回眸颔首示意,随即化作一道银光遁入密林深处,只留下林间叶影婆娑。
张文生心中一动,趋步上前,双手掬起一捧清泉。甘冽的泉水入喉,瞬间涤荡了满身燥热,一股清凉直透天灵。奇妙的是,此前混沌的思绪竟豁然开朗,滞涩的文思如泉涌般奔涌而出,那些困扰多时的经义难题,此刻竟一一有了清晰答案。
自此,张文生日日破晓登山,汲取聪明泉的泉水研读书卷。泉水的清润与内心的执着相融,让他的学识日益精进,文笔愈发流畅自如。次年春闱,他笔下生花,一举夺魁高中举人,而后仕途顺遂,官至黄州知府。为官期间,他始终清正廉明,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荣归故里时,他亲率石匠修缮泉眼,以青石砌成方池,又在泉畔巨石上,挥毫写下"聪明泉"三个遒劲大字,笔力透石,尽显文人风骨与为官气节。从此,这泓清泉便成了启迪心智的象征,流淌在宿松人的记忆长河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仙翁点化:拂尘轻挥的慈悲馈赠
比张文生的传说更为古老的,是仙翁点化的奇幻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孚玉山灵气氤氲,云雾缭绕,是仙人云游驻足的洞天福地。一位鹤发童颜、道骨仙风的长老化身为游方道人,途经此山,俯瞰山下村落,见孩童们虽天真烂漫,却多懵懂愚钝,少有聪慧灵动之气,心中不由生出慈悲之意。
老道手持玉柄拂尘,踏云而行至山崖灵气最盛之处。他轻轻挥动拂尘,指尖一点,石壁轰然开裂,一股清冽泉水便从石缝中汩汩涌出,叮咚作响,如鸣佩环,清越之声传遍山谷。当夜,老道托梦给村中长老:"此泉名'聪明',饮之可启智开蒙,惠及子孙万代。"
次日清晨,长老召集村民,依梦寻泉。果然在山崖间找到了这泓清泉,泉水澄澈见底,饮之甘醇爽口,余味悠长。村民们将泉水取回,让孩童们每日饮用。久而久之,奇妙的变化悄然发生:孩子们个个变得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村塾中很快传出琅琅书声,诵读之声不绝于耳,萦绕村落。十年之间,这个原本偏远的小山村,竟接连考出七位秀才、两位举人,文风之盛震动乡里,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村"。
为感念仙恩,村民们在泉边修建了石亭,立起香炉,岁时祭祀,香火不断。至今,泉旁石壁上仍留有"仙人点化"的摩崖石刻,字迹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边角略有斑驳,却依旧清晰可辨,默默见证着这段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也承载着人们对智慧的永恒向往。
二、文脉之脉的千年流淌:诗魂与哲思的浸润
诗仙留墨:醉卧泉边的千古绝唱
天宝年间,诗仙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沿长江东游,饱览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间。行至皖江一带,听闻孚玉山有一灵泉,饮之能清心启智,遂策马登临,一探究竟。在福昌寺僧人的指引下,李白穿过葱郁松林,踏过青苔遍布的青石小径,终于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了这泓聪明泉。
彼时恰逢山雨初歇,泉雾氤氲,山色空蒙,清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李白快步上前,双手掬起一捧泉水,一饮而尽。甘冽的泉水入喉,瞬间涤荡了旅途的疲惫与心中的烦忧,只觉"肌骨清,毛发耸",神清气爽,诗兴如潮涌般不可遏制。
当时李白酒意正酣,见泉景如画,文思泉涌,便向途经的樵夫借来笔墨,在泉畔石壁上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题孚玉山聪明泉》:
玉洞苍烟古,灵泉碧溜深。
掬之堪洗目,饮此可清心。
白鹿去何处?青山犹照临。
谪仙留醉墨,长与水同吟。
这首诗以灵动笔触描绘了泉景之幽古与泉水之清冽,尤其"掬之堪洗目,饮此可清心"两句,字字珠玑,道尽了聪明泉涤荡尘俗、启迪心智的神奇功效。传说李白题诗后,意犹未尽,将酒壶中的残酒倾入泉中。从此,聪明泉的泉水便带上了三分醉人的醇香,饮之不仅能清心启智,更能感受诗仙的浪漫才情与豁达胸襟。
后世流传中,李白的题诗还有别样版本,或曰"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若向清流饮,还能洗俗尘",或曰"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虽字句略有差异,却同样彰显着灵泉的神韵。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听闻这段佳话,纷纷慕名而来,寻访诗仙足迹,登临聪明泉,饮酒赋诗,留下了无数咏泉佳作。聪明泉也因李白的题咏,声名远播,成为江淮一带著名的文化地标,流淌着不朽的诗魂与文脉。
隐士顿悟:理学之光的山林孕育
南宋淳熙年间,一位厌倦了官场倾轧、看透了世俗纷争的理学大家,毅然辞官归隐,来到孚玉山。初到时,他虽远离了朝堂的喧嚣,心中却依旧纷乱如麻,多年钻研的理学难题毫无进展,常感江郎才尽,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迷茫。
一日,他独自登山散心,却不慎在山林中迷路。烈日当空,焦渴难耐,正当他疲惫不堪、几近绝望之际,忽闻潺潺水声悦耳。循声而去,竟在山崖深处找到了聪明泉。他俯下身,大口饮下泉水,清凉的泉水滋润了干涸的喉咙,更奇迹般地抚平了心中的躁动。那一刻,他"灵台澄澈,万虑消融",困扰多年的学术难题豁然开朗,心中的疑惑如云雾般散去,只余下通透与清明。
此后,这位隐士便结庐泉畔,与清泉为伴,与山林为友。他每日汲泉研墨,静坐沉思,在聪明泉的滋养下,潜心治学,不问世事。历时十载,他终于完成了皇皇巨著《心性图说》,成为程朱理学在南方的重要传承者,为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临终前,他拖着病体来到泉边,在巨石上镌刻下"涤尘开慧"四个大字,以昭示后人:"智慧非从外求,需向内心求索。"这位隐士的故事,为聪明泉增添了几分深邃的思辨色彩,使其从单纯的"启智之泉"升华为映照心性、涤荡心灵的"明心之镜",让泉脉的精神内涵愈发厚重。
三、时代之光的精神传承:从烽火到星辰
烽火淬炼:抗战岁月的智慧之光
1940年初,抗日烽火燃遍皖西南,宁静的孚玉山也未能幸免。活跃在这片山区的游击队,遭到日军的疯狂围剿,被困于深山之中,药品、粮食断绝,陷入了绝境。战士们饥寒交迫,身心俱疲,士气日渐低落。
队长蒋炳荣自幼听着聪明泉的传说长大,危急关头,他想起了那泓能启迪心智的清泉。于是,他带领几名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荆棘丛生的山林中艰难寻找聪明泉。历经艰险,他们终于找到了泉眼,捧起清冽的泉水一饮而尽。神奇的是,饮泉之后,战士们顿觉精神一振,思路也变得清晰起来,疲惫与恐惧悄然消散。
在聪明泉的"滋养"下,大家群策群力,想出了"竹筒传信""石雷阵""油灯诱敌"等一系列妙计。他们利用山林的地形优势,以少胜多,多次挫败日军的"清剿",成功突破重围,保存了抗日力量。战后,战士们常说:"喝了聪明泉的水,脑子就像擦亮的枪膛,看得准,打得狠!"这段烽火岁月的记忆,让古老的泉眼又多了一层智勇双全、保家卫国的时代内涵,让聪明泉的精神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愈发坚韧不屈。
心灯自明:现代学子的精神图腾
新世纪以来,聪明泉的传说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被赋予了新的诠释,成为激励现代学子成长的精神图腾。2018年,宿松中学的学生王磊,因成绩平平而陷入自卑与厌学的情绪中。他觉得自己资质平庸,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追赶同学,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整日浑浑噩噩。
王磊的祖父王德明,是一位退休教师,深知孙子的困惑与迷茫。他没有严厉批评,也没有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在一个周末,带着王磊登上了孚玉山,寻访聪明泉。来到泉边,祖父没有讲述那些灵异的传说,只是指着汩汩流淌的清泉,轻声说道:"孩子,泉水本身不能让人变聪明,但它能提醒你,真正的智慧要像这泉水一样——既要源流清洁,守住纯正的初心;又要不断流动,保持勤学不辍的坚持。"
祖父的话如清泉般滋润了王磊的心田。他望着眼前的聪明泉,泉水清澈见底,日夜不息地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智慧箴言。那一刻,他明白了祖父的良苦用心,也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此后,王磊沉下心来,刻苦钻研,遇到困难时,便想起聪明泉的启示,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在日记中写道:"聪明泉的水喝下去是凉的,却能点燃心里的灯。它让我明白,所谓聪明,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坚守初心、勤学不辍的执着与坚持。"这个现代故事,将古老传说的内核提炼为"内求诸己"的成长智慧,让千年泉眼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危机与呼唤:守护千年文脉的时代命题
今日的聪明泉:名泉枯竭,古树凋零
孚玉山(古称鲤鱼山)南麓的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聪明泉",如今已出现了泉眼彻底干涸、池底裸露的严峻状况。泉边那棵与之相伴岁月悠长的老樟树,也已是断枝横陈,枝叶凋零,尽显沧桑。这眼曾以"盛寒不冰,大旱不耗,淫雨不溢"而闻名千年,承载着诗仙李白题诗题名与地方文脉的古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从2025年6月开始,由古青砖砌成的半椭圆形泉口内,唯有干裂的泥土与枯叶堆积,昔日"浮出蛟龙涎"的生机早已断绝,只剩下满目疮痍。泉上堆放的太湖石与镌刻着李白诗篇的诗碑虽仍古色古香,却因失去了泉水的滋养而显得孤寂落寞,仿佛在无声地叹息。
更令人担忧的是,泉畔那棵被视为历史见证的老樟树,也因失去生命之源而出现了大范围断枝,树冠稀疏,生命迹象微弱。"泉养树,树护泉",这一和谐共生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生态与文化共同体,正同时走向衰败,令人扼腕叹息。
结语: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
孚玉山聪明泉,这眼看似普通的山间清泉,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因历代传说的层层累积,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观的范畴,升华为承载集体记忆、寄托美好期盼的文化符号。
从白鹿引泉的灵异传奇,到仙翁点化的慈悲馈赠;从诗仙题咏的浪漫才情,到隐士顿悟的哲学思辨;从烽火岁月的智勇抗争,到现代学子的心路成长——每个时代都为它注入了新的内涵,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丰富、不断升华。
它如同一部立体的文化典籍,记录着人们对智慧的永恒向往;又像一条流淌的精神长河,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未来。当我们回望这泓泉脉,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力量。
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聪明泉的故事还将继续流淌。愿我们能守护这千年文脉,让枯竭的泉眼重现生机,让凋零的古树重焕新绿。而它所承载的智慧之光,也将永远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坚守初心,勤学不辍,砥砺前行,让智慧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生的征途。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