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灵脉与千年记忆的对话——西源巡礼廖理南
(2025-11-06 15:06:07)
山水灵脉与千年记忆的对话
——西源巡礼
廖理南
在皖西南宿松的崇山峻岭间,西源河如同一条被时光遗忘的碧玉绶带,串联起自然造化与人文积淀的千年对话。这里每一道水湾都倒映着历史的剪影,每块岩石都镌刻着文明的密码。让我们循着水脉的指引,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山水巡礼。
一、水脉天成
自华亭镇黄大口水库溯流而上,西源河恰似一轴被天地精雕的碧玉青罗带,在群山褶皱间蜿蜒漫舞。河水三湾九转,如灵动的笔触串联起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水长卷:肉铺旧庄的青石板路上,市井烟火在晨雾中袅袅升腾,叫卖声曾随河水漂向远方;河源幽谷藏于层峦叠嶂间,溪涧隐于茂林修竹,偶有山鸟啼鸣划破静谧,恍若秘境仙踪;龙王古庙的飞檐翘角探入云端,常年缭绕的香火与河面水汽缠结,氤氲出几分肃穆与空灵;风和村落的田垄沿河岸铺展,春有新绿叠翠,秋见稻浪翻金,田园牧歌在此代代传唱;九井沟壑则怪石嶙峋,流水穿凿其间,尽显自然的造化神工。
这奔涌的河水,正是西源的魂魄,更是流淌千年的生命密码。磨儿冲河自蒋家山百丈崖壁俯冲而下,水流如银练飞泻,撞击岩石的瞬间水花迸溅,裹挟着花岗岩特有的清冽气息漫溢山谷,沁人心脾;九井沟水系发源于天柱峰支脉的云雾深处,溪水在密林间迂回穿梭,吸纳着大别山龙脉的日月精华,每一滴水珠都似藏着天地灵气。两水最终在龙王庙前的古樟树下相拥交汇,一清一浊的水流激荡碰撞,漩涡如年轮般层层翻涌,恰似伯牙遇子期,奏响一曲跨越亘古的山水知音绝唱,余韵在河谷久久回荡。
二、地理密码
《宿松县志》中一句
“西源者,严恭山之西水也”,短短七字,却浓缩了一段厚重的地理史诗。回溯往昔,仙田铺尚为县治之时,严恭山如一只展翅的青鸾,羽翼舒展覆盖四方,以沉稳的姿态庇佑着这片水土;凉亭河彼时还称作
“旧县河”,宽阔的河面曾是漕运要道,商船往来不绝,帆影点点与水波荡漾相映,漕运的号子声曾在河岸久久萦绕。
这片偏居旧治以西的山水,从不用 “蓬莱”“瀛洲” 这类缥缈的仙家字眼装点门面,仅以 “西源”
这一方位为名,反倒更显天地馈赠的本真与质朴。从明代庄保制下的 “西源庄”,到民国乡治图中标注的
“西源保”,再到建国后至1984年时期的
“西源公社”,名号虽随时代几经更迭,却始终如一条无形的纽带,维系着人们对这片流域的集体记忆。如今,其行政区划虽归入隘口乡,但风和、九井沟、新源、西源四个村落的名号,犹如四枚厚重的朱红钤印,深深烙印在西源的水系图谱之上,默默见证着地理格局与人文脉络的千年交织。
三、人文印记
乾隆年间的《安庆府志》,以 “水织如环”
四字精准勾勒出西源河三十六道河湾的缠绵韵致。河水绕山而行,弯弯曲曲间,将人文的印记深深镌刻在山水之间。铜鼓岩内,钟乳石如冰雕玉琢般垂悬,水滴顺着钟乳尖端缓缓坠落,“叮咚”
之声清越如编钟回响,与洞外的松涛阵阵、鸟语啾啾相互呼应,天然谱写着一曲堪比《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让人驻足其间,心神俱醉。
东寺遗址的土层中,晋唐时期的鸱吻残件在考古队员的细毛刷下渐渐显露真容,那些残存的纹饰依旧精美,依稀可辨当年寺庙的恢弘气象;西寺的废墟之上,曾经庄严的经幢底座,如今已化作老农菜圃里的界石,石面被岁月磨得光滑,默默承载着菜畦的绿意,将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的故事悄悄诉说。纸池茶社传承着茶圣陆羽的遗风,这份风雅如今更凝结在九井沟茶农的炒青技艺里
——
杀青时,茶农手中的竹帚翻飞,划出优美的弧线,这动作竟与唐代壁画《调琴啜茗图》中的姿态神似,仿佛千年的茶魂从未远去,在滚烫的铁锅中与新叶相融,酿成醇厚的茶香。
四、九井传奇
九井沟的奇景,堪称大地鬼斧神工造就的艺术绝唱。三十华里的花岗岩河床之上,溪水凭借着以柔克刚的韧劲,历经千万年的日夜冲刷与打磨,硬生生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九口深潭。潭水澄澈见底,倒映着天光云影,宛如九块镶嵌在群山之中的翡翠,引得人忍不住俯身凝视。其中三井的潭壁上,唐代的摩崖石刻虽经千年风雨侵蚀已有些漫漶,但
“贞观廿年周氏三龙” 的阴刻字迹仍依稀可辨,为这片奇景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翻阅当地的《周氏族谱》,这段传说有迹可循:周氏三兄弟中,周惠泽精通医术,常为乡邻诊治病痛;周惠俊深研易学,能观天象、卜祸福;周惠圣则文采斐然,尤擅作诗。传说三人赴龙宫之前,曾在潭边的巨石上留下药方、卦象与诗谶,盼能护佑一方百姓。岁月流转,传说代代相传。至今每逢端午,村民们依旧会提着艾粽来到潭边,将祭品轻轻投入水中。粽香随水波扩散,涟漪一圈圈荡开,恰似当年村民求雨时缭绕的香火余韵,在时光长河中流转不息,从未消散。
五、古今交响
暮色四合,西源河褪去白日的喧嚣,一场无声的光与影的变奏曲正悄然上演。无人机的补光灯划破暮色,惊起岸边栖息的白鹭,洁白的羽翼与对岸风和村高悬的
LED
红灯笼的光晕,在平静的河面交织共舞,光影晃动间,恍若穿越古今的对话。肉铺桥头的网红民宿里,瓦罐焖煮河鱼的鲜香丝丝缕缕溢出,与咖啡机升腾的绵密蒸汽交融在一起,抖音主播正用地道的安庆官话,对着镜头生动讲解九井沟的地质传奇,直播间里的点赞与评论,隔着屏幕为这片山水增添了热度。
铜鼓岩内,千年不变的滴水声中,偶尔夹杂着清脆的微信提示音 —— 地质队员的交流群里,正实时分享着九井沟岩层样本的 CT
扫描图像,古老的岩石通过现代科技,诉说着地球亿万年的故事。这片山水,既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周氏三兄弟传说中青铜祭器的古老记忆,也大度包容着年轻人直播带货时的激情呐喊。传统与现代在此没有冲突,反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共生图景,让西源在时光流转中始终焕发着生机。
文末手记
调研西源之时,偶见一位九井沟的老茶农,在月下品茶时随口吟出一谣:“铜鼓响叮当,手机照月光,古人今人眼,都是水精光。”
寥寥数语,却让我猛然顿悟。所谓天地造化的世代之功,正是如此 —— 既细心留存着晋唐砖瓦的温润触感,也坦然接纳着 5G
信号的无形波长。西源,就像一个永远通透澄澈的容器,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不断涵纳着古今万象,静静映照出天地间的万般风情,也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此读懂山水与记忆的对话。
作者注:2017年3月面世的《宿松古今纵览》第3辑《传说故事》栏目中曾经刊载过本人发表在2000年10期《安庆工作》上的《王安石与九井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