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古今纵览》:一部地域文化经典的传世密码与时代启示廖理南
(2025-10-23 10:16:47)
《宿松古今纵览》:一部地域文化经典的传世密码与时代启示
廖理南
《宿松古今纵览》(以下简称《纵览》)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沉甸甸的文化分量、独树一帜的编纂理念与宏阔深邃的历史视野,奠定了其超越时空、传之久远的坚实基础。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之源,在于它绝非一部简单的地方文献汇编,而是一部系统构建、权威支撑、价值多维、机制创新的地域文化经典之作。其注定传世的深层逻辑,可凝练为以下四大核心支柱:
一、系统性传承:擘画地域文化的全景图志与发展轴线
《纵览》的系统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地域文化传承的长远规划与动态延续上。作为策划与编著者,团队秉持“求真、求实、求新、求深、求精、求特”的“六求”理念,精心擘画并坚定执行了宏大的十辑出版蓝图。自2009年首辑破茧而出,至2024年已出版了5辑续辑接续文脉(6~10辑书稿已基本编成)。这种持之以恒、分辑推进的编纂模式,其意义深远:它不仅确保了历史记录的动态更新与脉络完整,使得宿松的文化记忆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更为后世构建了一条清晰、连贯、可续写的地域文化发展轴线。这有效避免了文化传承中常见的断层与碎片化现象,为地域文化的“代际传递”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托。
其次,《纵览》的系统性更体现在其立体多维、万象包罗的内容架构上。全书以“宿松人、宿松事”为灵魂主线,编织起一张经纬交织、立体多维的文化网络。举凡历史沿革之沧桑(如“三省咽喉”战略地位的古今嬗变,见证了区域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名人风骨之流芳(从三国时期天文学家王蕃、骁将陈武到清代文坛领袖朱书,再到近现代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献身的英杰,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构成了宿松的人文脊梁)、文物考古之瑰宝(如惊艳世人的国宝级宋代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其精湛工艺实证了宿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明高度与手工业水平)、文化民俗之底蕴(如黄梅戏在宿松土壤中的早期形态与乡土源流,揭示了地方艺术的生成机制)、移民迁徙之史诗(如“瓦屑坝”所承载的明清移民壮阔集体记忆,是理解中国人口流动与文化融合的关键节点)、山川风物之秀美(小孤山“海门天柱”之奇绝险峻、白崖寨“南国小长城”之雄浑沧桑,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相辉映)等,无不穷搜博采,巨细靡遗。因此,《纵览》堪称一部宿松地域文化的“百科全书”与“基因图谱”,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二、权威性基石:铸就地域信史的学术丰碑与价值标杆
权威性是《纵览》能够立足并传世的生命线。这种权威性首先建立在史料的精审与考据的确凿之上。编著者依托其在地方志办公室的专业平台与长期养成的严谨学风,将《纵览》的编纂牢固建立在坚实、可靠、一手的史料基础之上。团队深度挖掘、系统整理、精审考辨了大量尘封档案、珍贵墓志铭文(如具有断代标尺意义的北宋纪年墓出土文物及其铭文,为历史分期提供了确证)、详实可信的家族谱牒(为“瓦屑坝”移民史研究提供了家族记忆层面的无可辩驳的铁证)。其考据之精严、甄选之审慎、来源之确凿,赋予了《纵览》内容极高的历史可信度与学术权威性。这也使其赢得了国家及省、市、县各级图书馆的永久珍藏与官方认证,成为研究宿松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核心文献库与信史典范,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支撑。
其次,《纵览》的权威性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推崇与价值公论的有力印证。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朱文根先生以“化隐为显,寻佚入册。正讹明义,集散合一”十六字予以精准概括,高度评价了其在发掘隐没史料、收录散佚文献、订正史实讹误、阐明事物本义、整合碎片化信息方面的卓越贡献。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唐先田先生则评价其为“挖掘地域文化作积极探索”的典范之作,肯定了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意义。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叶尚志先生感慨其使“故乡古今,一览无遗”,道出了游子对这部著作的珍视。著名军旅作家贺东久先生更是以“秉笔千秋”盛赞其历史使命感与文化担当。众多中国作家协会成员、高校知名教授、资深文史专家的集体学术背书,进一步确立并巩固了《纵览》在学界的标杆地位与深远影响力,使其超越了一般地方读物的范畴,具备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多维价值:赋予地域文明永恒的生命力与当代意义
《纵览》的价值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这赋予了地域文明永恒的生命力与当代意义。
其一,在于其“抢救濒危,填补空白”的文化拯救功能。《纵览》自立项之初便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抢救”使命。它系统收录、整理了大量濒临湮灭、仅存于口耳相传的地方性知识:诸如元末明初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中的具体细节、黄梅戏在宿松孕育发展的原生形态与民间艺人的口述史、独具地域特色的“雷池文化”精神内核的挖掘与阐释,以及像年高九十五岁的方济仁先生凭借记忆撰写的《时令与乡风民俗》等不少散佚于民间的珍贵记忆片段。这些内容不仅是对官方志书(如1990版、2011版《宿松县志》)在某些方面的重要勘误、补充与细化,更是填补了诸多宏大历史叙事下微观个体与日常生活的空白,为后世留存了极其珍贵、不可再生的地域文化基因。
其二,在于其“凝聚认同,铸就自信”的社会功能。通过对宿松千年历史纵深(从三国烽烟到近代风云激荡,展现了历史的厚度)、独特地理枢纽地位(“吴头楚尾”、“三省咽喉”的战略要冲价值,揭示了区位的重要性)、历代英才俊杰(文臣武将的功业、学者名流的风采,彰显了人文的高度)、丰富物产名胜的系统梳理与生动、立体、饱含深情的呈现,《纵览》极大地唤醒、激发并强化了宿松人的地域认同感、归属感与文化自豪感。它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宿松的过去与现在;是一条纽带,连接起分散各地的宿松儿女;是一座基石,支撑起宿松人民的文化自信,成为培育家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坚实精神食粮。
其三,在于其“跨界滋养,学术富矿”的研究价值。《纵览》的价值远不止于宿松一域,它具有深远的跨学科研究意义。书中详实记录的考古发现(如工艺精湛的宋代青白瓷酒器、生活用品),为中国陶瓷工艺史、物质文化史、商贸交流史乃至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实物佐证与鲜活案例;系统梳理的明清时期宿松氏族迁移谱系与相关的碑刻、契约等史料,成为研究中国人口迁徙史、社会结构变迁史、宗族制度演变史、经济史的宝贵文献。因此,可以说《纵览》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学术富矿,它为更广阔领域的学术探索持续提供着源头活水与创新启迪,其学术辐射力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显现。
四、创新机制:开创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承新范式与活力源泉
《纵览》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与权威性,更在于其编纂机制的创新性,这为地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提供了新范式与活力源泉。首先是“开放平台,集智聚力”的编纂模式创新。《纵览》率先突破了传统修史“官书官修”、闭门造车的窠臼,成功构建了一个高度开放、充满活力的编纂生态系统。编纂团队面向全社会广泛发动、诚挚征集稿件,成功吸纳了民间饱学之士(如对地方史有深入研究的李克强、刘文彬、石水源等先生参与审校考订,他们的民间智慧与乡土知识是对专业视角的有益补充)、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他们掌握着许多一手的当代史资料与政务信息)、情系桑梓的热心企业家(他们不仅提供资金支持,也积极参与策划与推广)等多元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到编纂过程中。这种“全民修史,众手成志”的生动局面,极大地拓展了资料来源的广度、深度与民间智慧的含量,使《纵览》这部著作真正扎根于宿松大地,汲取了最广泛的文化养分,从而更具群众性和生命力。
其次是“协同创新,可持续典范”的运作机制创新。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缺乏稳定专项财政拨款保障的背景下,《纵览》编纂团队勇于探索并成功实践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直接关怀(如时任县委书记张小青同志亲自参与书稿探讨,给予政治支持与方向指引,为编纂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编纂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与组织保障;而编纂团队积极争取企业赞助、社会捐赠(如肖福元、周锦绣、方长松、杨国荣、王建国、周荣华、汪登保、王孟鸣、项学文、齐伟民、董中和、罗丽华等众多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提供了关键的出版资金支持)来解决出版经费的模式,则摆脱了对单一财政拨款的依赖,开创了地方文化事业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成功范例。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纵览》编纂工程的持续推进,也为全国范围内同类文化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极具前瞻性、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的运作模板,其经验对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论:经典何以永恒?《纵览》的传世之道与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纵览》的传世,实乃历史之必然。它以学术的严谨性立本,通过对史料的深度挖掘与精密考辨,铸就了其不可撼动的权威基石;以编纂的系统性延展,通过长线擘画与立体架构,勾勒出宿松地域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与独特的文化基因谱系;以价值的多元性滋养,通过抢救濒危文化、凝聚地域认同、提供学术资源,成为启迪历史智慧、增强文化自信、支撑学术探索、寄托乡土情怀的宝贵源泉;更以机制的开放性增值,通过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编纂平台与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开创了“官方主导掌舵、学界认证护航、民间参与扬帆、社会力量支撑”的地方文化传承新范式与新境界。
因此,《纵览》既是一部详实可靠、考据精审的地方史料总汇,为研究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也是一部体例创新、时代气息浓郁的当代方志范本,其编纂理念与方法值得借鉴;更是一座承载宿松千年文化基因、凝聚地域精神魂魄的不朽丰碑,其精神价值将永续传承。其核心价值与永恒魅力,不仅在于它忠实记录了宿松“有什么”和“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它以何种理念(系统、开放、创新)、何种方式(严谨考据、立体呈现、全民参与)进行记录,以及为谁而记录(为子孙后代留存记忆、为地域发展提供镜鉴、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由谁来记录(专业人士与民间力量的有机结合)。
《纵览》所确立的传承理念、编纂方法与运作机制,已然超越了宿松一隅的范畴,它深刻揭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如何实现有效保护、系统研究、创新传承与广泛传播的核心命题。它为当代中国地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系统性研究、创新性传承与广泛性传播,树立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卓越标杆。这正是《宿松古今纵览》能够穿越时光迷雾、历经岁月淘洗而愈发彰显其价值,历久弥新、注定光耀后世的根本密码与永恒价值所在。它不仅是宿松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地方文化建设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