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云缭绕处,灵韵绕龙头——仙云庵寻幽访圣录廖理南

(2025-10-03 15:27:19)
仙云缭绕处,灵韵绕龙头 ——仙云庵寻幽访圣录

廖理南

            朝代昌明宗教兴,宗教兴旺人民幸。人民幸福国家泰,国家泰隆天下宁。——题记
         一、 古庵溯源:紫云垂盖的灵山圣境 
       仙云庵,坐落于安徽省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龙头山之巅,地处宿两公路转罗汉山村公路交汇附近,堪称一方秘境。据民国十年(1921)版《宿松县志》卷十《民族志四·宗教》详载:
     “仙云庵在治西七十里,廖家河龙头山巅。巅有立石二丈许,如人鞠躬状,中部微凹,类佛龛。常有紫云垂盖不散。清道光乙未(1835),里民廖振邦捐基,众捐资建,祀大士。公置滑石沟田山以资香火,粮册注明仙云庵。庵后悬崖壁立,古洞甚多,嵌空玲珑。光绪己卯(1879)有居民偶入最深一洞,采出石液,状绝异,远近探者络绎至。里绅恐酿事端,封闭之。”
       寥寥数语,勾勒出仙云庵的核心意象:形似人躬的奇石如天然佛龛,常年紫云缭绕,洞穴幽深奇诡,更添神秘。其名“仙云”,正是对这“紫云垂盖”天象的生动写照。
      二、 仙踪传说:白衣娘娘的千年慈悲  
      庵之灵异,远溯唐昭宗光化年间(898)。一则“白衣娘娘显圣”的传说,历经千载,口耳相传,奠定了此地的神圣根基:
      宿松东乡石姓人家,五岁独苗突染恶疾,气息奄奄,被置于簸箕中待殓。举家悲恸欲绝之际,一白衣女子飘然而至。问明缘由,她从容取出一粒丸药送入孩童口中。须臾,孩童竟睁眼苏醒。女子又取水喂服,孩童如枯苗逢甘霖,奇迹般恢复生气。家人惊愕万分,孩童母亲恍然,扑跪泣问:“恩人何方神圣?”白衣女子含笑扶起,耳语片刻,轻抚孩童,旋即于众人由悲转喜的忙乱中悄然隐去。母亲含泪转述耳语:此乃神迹,救命恩人乃白衣娘娘,其真身隐于廖河龙头山!
       翌日,举家斋戒沐浴,跋涉三昼夜,终抵龙头山。但见危崖壁立千仞,洞窟星罗棋布,古木葱茏,珍禽和鸣。登顶刹那,一尊高逾两丈、状若人躬的巨石赫然入目——这不正是那慈悲救难的白衣娘娘化身?全族焚香顶礼,虔诚膜拜。霎时间,山巅仙风轻拂,云霞氤氲,异香弥漫,天籁萦心。自此,白衣娘娘声名远播,龙头山香火日盛,绵延不绝。
       三、 兴衰重建:信仰在时代洪流中涅槃  
       清道光乙未年(1835),传说化作现实。乡贤廖振邦慷慨捐出地基,四方信众踊跃捐资,于灵山之上建成“娘娘殿”,正式定名“仙云庵”。自此,香客络绎,信众云集。
       然岁月沧桑,世事变幻。仙云庵亦随国运起伏,历经战乱摧残,至民国已显破败。上世纪文化大革命那场“破旧立新”的风暴,更使其遭受劫难,殿宇倾颓。
       幸而否极泰来。改革开放,国运日昌,民力渐丰。1992年春,当地信众自发组织,集资万余元,于废墟之上重修仙云庵。众志成城,当年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日),娘娘殿重光庆典隆重举行!此后,宿松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正式批准仙云庵为合法佛教活动场所,并成立管理委员会。
       信仰之火复燃,重光之路不止。2003年起,管委会再次倡议,民众集资十余万元,历时三载,至2006年腊月十八日,不仅重塑千手观音、十八罗汉等二十余尊庄严佛像,更巍然矗立起宏伟的大雄宝殿。2008年,再筹十余万元,兴建中的太极殿续写着新的篇章。与此同时,公路通达山门,电信网络覆盖,电视入户,清泉入庵……现代文明的光辉,亦照耀着这片古老的神圣之地。
       四、 亲闻灵异:凡尘中的神迹回响    
       在经济大潮奔涌、价值取向多元的今日,仙云庵的存在,仿佛提醒着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纯的不懈追寻。2010年4月17日,笔者探访仙云庵,幸遇生于斯、长于斯、守庵数十载的古稀老人廖广学(1940年生)。闻知笔者来自县志办,老人欣然讲述了两则令人深思的往事:
       1. 乡绅皈依:廖桂枝的顿悟  清末乡绅廖桂枝,学贯中西,性情刚直,素来“不信神,不礼佛”。其孙廖广仁突患重疾,群医束手,命悬一线。绝望中,祖母与母亲背着他,赴仙云庵虔诚祈愿,求得“仙丹”回。服下不久,垂死之童竟奇迹般苏醒、康复。亲眼见证“死而复生”的廖桂枝深受震撼,当月十五亲携孙儿登山还愿,焚香礼拜,并慨然捐出三十块银元修缮殿宇。从理性质疑到躬身奉献,一念之转,源于生命奇迹的无声证道。   
       2. 童稚奇遇:廖广学的生死劫 这则是老人亲历的惊魂一刻。1945年五月的一天(老人五岁),暴雨如注,山洪骤发。他与玩伴在廖河古戏台畔河边嬉戏,忽见洪流中一长形物(后知为石条)沉浮,误以为“龙”,好奇趋近,失足坠入汹涌波涛。被冲出一两丈后便失去知觉。迷离之际,恍见一白衣女子以裙带将其托起,飘荡于天地之间……岸上,姐姐发姣哭喊求救,惊动全村。众人沿河搜寻,历时近九时辰(辰时至酉时),终在下游五六里外的梅家河草滩发现他:上半身仰卧草滩,双脚浸于水中,气息全无。父亲抱起揉搓,母亲绝望恸哭将其紧捂胸口时,他竟于无意间发出一声微哼,恍如被那白衣身影轻轻送回人间。此等超乎常理的“复生”体验,至今令老人心有余悸,亦成为仙云庵灵异传说最鲜活的注脚。
       五、 登临揽胜:四望皆灵秀的山水画卷   
       带着传说萦绕心头的震撼,笔者与妻子登上龙头山巅。立于大雄宝殿与太极殿前,极目骋怀,仙云庵所在,竟似宿松山水人文之枢:
      东眺: 可见传说中八仙之一张果老静坐垂钓的“钓鱼台”,碧波荡漾的钓鱼台水库(1958年苏联援建),以及历经沧桑、现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廖河古戏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廖景潮倡建)。
       南望: 有晚唐诗人罗隐(833-909)曾栖居修炼的筲箕洞。更流传着罗隐“一语成谶”的轶事:相传其路遇一农妇讨茶未果,笑谑道“没有茶,没有茶,你这里难道只是条干河冲不成?”竟致该处至廖河近一公里河段莫名干涸,村庄遂名“干河冲”。
      西观: 是笔者故乡罗汉山村,与湖北蕲春(李时珍故里)接壤。全县最高峰罗汉尖(海拔1015.5米)巍然耸立。童谣犹记故乡山形之奇:“东风卷旗,狮象把守。观音打坐,罗汉筛酒。”   
       北览: 巍巍盅子山,幽幽罗汉宕,以及传说北宋名相王安石曾游历过的奇绝之地——九井沟。
       身沐山岚仙气,目接斑斓胜景,耳闻珍禽欢鸣,心随奇幻翩跹,顿感天地之辽阔,造化之神奇,人文之深厚。
       六、 再证奇缘:泥石流下的生死一线  
       归程将至,行至距庵约600米公路转弯处的山凹,巧遇多次寻访未果的七十八岁老人廖道立,他正于屋旁山地劳作。笔者问及萦绕心头的另一奇事——其家早年遭山体滑坡袭击,房舍山地尽毁,而当时在家的儿媳幼孙竟毫发无损。老人回忆道:
      “记不清哪年了,大概是1993年5月初。那时全家外出打工,只有前儿媳张金荣和她五个月大的小孙子在家。后来我回来,只见屋后一座小山包滑下来近300米!半边房屋塌了,屋旁山地毁了,大约二百五六十方的山石带着几十根竹木,整个‘搬’到了屋前田里!当时我不在,详情你得问我儿子德和。”   
       返城后,笔者于4月19日寻访到廖道立之子廖德和(康联防盗报警器宿松专卖店店主)。他清晰讲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993年5月初的一天,大雨滂沱。前妻张金荣一早去屋旁山地割山芋苗。天色骤暗,雷雨交加时,她忽闻屋后山体传来骇人轰鸣!抬头见雨雾中青烟腾起,整座小山包竟如活物般铺天盖地‘飞’过屋顶,砸落到屋前田里!她魂飞魄散之际,屋中婴儿嘶哑的哭声竟穿透风雨雷声传入耳中!她不顾一切冲回家,恍惚间似有白衣身影相助,刚抱起孩子冲出卧室至堂屋,身后便传来惊天动地的‘轰隆’巨响——她刚才劳作的山地和孩子所在的卧室瞬间被泥石流吞噬!她当即吓晕过去……现在想来,真是后怕!若她晚离山地半步,或晚抱出孩子一瞬,娘俩必无生还之理!”
       是冥冥中的巧合?是命不该绝的机缘?抑或是那慈悲的白衣娘娘再次显化援手?无论如何,这惊险万分的死里逃生,为仙云庵的灵韵传说,添上了又一笔浓墨重彩的现实印证。
        结语:灵山常在,心灯不灭    
       自仙云庵归来,白衣娘娘救厄解难的传说影像,龙头山上紫云垂盖、殿宇庄严的仙境奇观,以及亲耳听闻、亲口印证的一桩桩奇闻异事,久久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仙云庵,不仅是一座承载着千年信仰的古刹,更是一方浸润着神秘灵韵、凝聚着乡民精神的山川。它见证了朝代更迭中的兴衰起落,经历了战火浩劫后的浴火重生,最终在盛世春风里焕发新生。那些流传的传说与亲历的奇遇,无论科学能否尽释,它们已然深深嵌入这片土地的记忆,成为一方百姓心灵深处的慰藉与对冥冥善力的敬畏。在物质丰盈而精神常感漂泊的当下,仙云庵的存在,如同龙头山上那常年不散的紫云,默默昭示着:对真善美的信仰,对生命的敬畏,对奇迹的期许,始终是潜藏于人心深处、永不熄灭的心灯。
 
  笔者(右)踏访仙云庵,听廖广学老人(左)忆旧,观龙头山云霞,感怀之余,  2010年4月21日遂成此文。2025年国庆节期间有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