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2025-09-26 10:12:56)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 

 廖理南  搜集  整理

一、 法华寺始建年代的史料悬疑

关于宿松法华寺的肇建之期,正史典籍中缺乏明确记载,构成一桩历史悬案。现存地方志书提供了关键线索:

  1. 【清】道光八年《宿松县志》(卷五·舆地志五)载:“法华寺 在治北五十里纱弁山。旧作法华冲。全举禅师道场,白云守端禅师继法席,语载《传灯录》,元末毁,遗迹湮没。国朝康熙癸卯(公元1663年)重建,有梁昭明太子分经台、法华亭、狮子石、仙人迹、洗米池及全举灵塔诸胜。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王元瑞题名,僧资智勒石。《通志》《府志》《朱志》”。
  2. 民国十年《宿松县志》(卷十一·民族志四)基本沿袭道光志记载,唯在“治北五十里”与“纱弁山”之间增补“枫香庄”三字,地理信息更为具体。

这两则记载清晰勾勒了法华寺的地理方位(宿松县北五十里枫香庄纱弁山)、核心历史人物(全举、白云守端)、兴废历程(元末毁,清康熙1663年重建)以及寺周胜迹(分经台、法华亭等),并提及宋代题刻(1201年王元瑞题名,僧资智勒石)。然而,对于其始建年代,仍付阙如,需结合相关人物与事件进行推断。

二、 核心人物考述与禅风阐微

(一) 开山祖师:法华全举禅师 (984–1056)

  1. 生平与行迹: 全举禅师,一作齐举,系北宋临济宗高僧,汾阳善昭禅师六大嗣法弟子之一。生平族里未详,以行脚参访著称,初住太湖,后移锡潜山白云山。其活动范围涵盖太湖、潜山及邻近的宿松枫香庄。鉴于枫香庄法华寺地近太湖,且全举禅师行脚频繁、开山立寺合乎情理,推断全举禅师曾驻锡并开创法华寺道场,具有高度可能性。其活跃年代(北宋初至中期)为法华寺的存在提供了时间坐标。
  2. 禅风精髓: 全举禅风以直指人心、平常心是道著称。其著名的“四弘誓愿”偈(或传为白云守端心行,然多归于全举):

    “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 此偈以最朴素的日常生活需求,破除对宏大誓愿的执着相,彰显了禅在日用、道在平常的核心理念。禅非离世索居,而是于行住坐卧、饥寒困热中体认本心,不起分别妄念,当下即是解脱。全举以此彻底消解了神圣与凡俗的二元对立,将至高佛道落实于最接地气的生活实践。

  3. 机锋与颂古:
    • 《颂云门透法身句》:

      “北斗藏身事坦然,法身无状透何边?后人不晓前人意,水底撑船捉月天。” 此颂针对云门文偃“北斗里藏身”公案。全举指出云门已直显法身无形无相、遍一切处的真谛(“事坦然”、“无状”),后世学人妄加揣测、穿凿附会(“水底撑船捉月天”),实属徒劳,反失本旨。

    • 机锋对答: 其与公安远、大愚芝、琅邪觉、杭州西庵主等禅师的机锋往来(如“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答伽蓝,“青松盖不得,黄叶岂能遮”答伽蓝中人,“曲不藏直”、“大街拾得金”答桃花意等),皆显其峻烈直捷、不容拟议的宗风,以及勘验学人、直指本性的手段。其住持法华时的上堂法语(如四料简“夺人不夺境”等),亦深契临济家风。

(二) 法席继主:白云守端禅师 (1024–1072)

  1. 生平与传承: 俗姓周(或葛),湖南衡阳人。少习儒业,文采斐然,然性情拘谨。二十岁依茶陵郁禅师出家。参学于浮山远公,后嗣法于杨岐方会禅师,为临济宗杨岐派重要传人。曾住持江州承天寺(九江),后移锡宿松枫香庄法华寺,继全举之法席。熙宁五年(1072)圆寂,世寿四十八,《传灯录》有传。
  2. 悟道因缘: 在杨岐方会门下,因方会对茶陵郁禅师“明珠偈”(“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的神秘一笑而疑情大起,通宵不寐。次日借民间殴傩(驱疫仪式)因缘,杨岐点破:“渠(傩者)爱人笑,汝怕人笑。”守端于“怕人笑”的分别执着处豁然开悟,领悟到自信自立、不随境转的禅者本色。
  3. 禅法特色与贡献:
    • 铁壁禅风: 接引学人机语看似平实,实则壁立万仞,不容商量。如答“如何是佛?”曰“镬汤无冷处”;答“佛法大意?”曰“水底按葫芦”;答“祖师西来意?”曰“乌飞兔走”。强调自信承当、当下即是(“真佛内里坐”),反对迷信偶像(“唾一唾,唾破释迦老子面门。踏一步,踏断释迦老子背脊骨”)。
    • 批判继承: 既反对盲从古人言句(“古人留下一言半句…撞著铁壁相似…自己便是铁壁”),又善巧运用古德公案、经教开示学人(如引《华严》随缘赴感、正法眼藏之论)。
    • 日用禅的深化: 继承并光大全举的日用禅风,提出著名的“法华四弘誓愿”: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与全举偈异曲同工,将菩萨大愿彻底融入饥餐困眠的平常生活,标志着禅宗生活化、平民化的成熟

    • 宗门批判与整合: 其开示中常点评诸家(如评洞上、临济、庐山),主张不拘一宗一派(“但愿春风齐著力,一时吹入我门来”),体现了杨岐派兼收并蓄、灵活应机的特色。其法语(如“掀翻海岳求知己,拨乱乾坤见太平”)气魄宏大,充满济世情怀。

三、 昭明太子遗迹与法华寺文化层累

  1. 分经台与石刻: 法华寺周边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相传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分《金刚经》为三十二品之处。地方志及《古今图书集成》均有记载。台上原有亭,寺旁有法华寺(宋嘉泰年间重建)。明末庠生刘世济《分经台》诗生动描绘了其荒寂景象与历史沧桑感。张振华先生(2009,《安徽文博》)记载,分经台遗迹及宋代石刻(王元瑞题名,僧资智勒石)尚存于石笋之上。
  2. 昭明衣冠冢与民间信仰: 相传太子分经后不久病逝,宿松(时属高塘郡)民众感念其德,于法华寺右前方立衣冠冢,冢前曾有石碑、憩息亭及石雕香炉。虽亭碑已毁,石堆犹存,香火不绝,民间流传诸多昭明故事,县城东尚有“太子庙”祀之,印证了旧志所言“贤哲所过,衣冠作墓,憩息成祠”的文化现象。
  3. 王元瑞与资智: 宋嘉泰元年(1201)题名者王元瑞及勒石僧资智,虽生平待考,但其题刻是法华寺在宋代重建(或修缮)并具有相当文化地位的重要实物证据,与方志记载相互印证。

四、 法华寺始建年代的推断

综合以上史料与人物行迹:

  1. 下限确定: 全举禅师(984-1056)被明确记载为法华寺道场的开创者(“全举禅师道场”)。因此,法华寺至迟存在于全举禅师住世期间,即北宋初年至仁宗朝(约11世纪中叶)
  2. 上限推测: 寺周存在与梁昭明太子(6世纪初)紧密关联的分经台、衣冠冢及悠久的民间信仰。虽不能确证萧统亲至纱弁山,但此类遗迹的附会与传说往往依托于早期宗教场所的存续。结合“旧作法华冲”的记载,存在法华寺(或其前身)肇始于南朝梁代(约公元500年左右)的可能性。这需要未来考古发现或新文献的进一步佐证。

结论

宿松法华寺,坐落于枫香庄纱弁山,其确切始建年代虽湮没于史册,然据方志、禅史、遗迹及人物考辨,可得出以下认识:

  1. 其作为禅宗道场之兴,至迟在北宋法华全举禅师(984-1056)时期,彼时已是全举弘法的重要道场。
  2. 其法脉由临济宗杨岐派高僧白云守端禅师(1024-1072)继承并发扬光大,守端于此留下了深刻的禅法印记与丰富的开示语录。
  3. 寺周深厚的昭明太子(萧统)文化层累(分经台、衣冠冢、民间传说与祭祀),暗示其地可能具有更早的宗教或文化渊源,存在始建于南朝梁代(约500年)的合理推测空间。
  4. 宋嘉泰元年(1201)王元瑞题名、元末毁废、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等,勾勒出其跌宕起伏的历史轨迹。

法华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更是融合了高僧禅韵(全举之直指平常、守端之铁壁机用)与历史传说(昭明分经)的文化地标,是研究宿松地方史、禅宗发展史及文化地理的重要节点。其始建之谜,恰是历史魅力所在,有待持续探究。

                                                                                                                      (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法华寺历史


法华寺历史悠久,据信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约公元502年前后。

关于其沿革,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版及民国十年(1921年)版《宿松县志》提供了重要记载。道光版《舆地志五》与民国版《民族志四》均收录“法华寺”条目,指明其位于“治北五十里纱弁山”(民国版增补具体地点为“枫香庄纱弁山”)。县志记载此为全举禅师的道场,后由白云守端禅师继任住持,相关事迹载于《景德传灯录》。该寺于元末毁于兵燹,遗迹湮没。至清康熙癸卯年(公元1663年),寺院得以重建,并拥有诸多古迹,包括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留的分经台、法华亭、狮子石、仙人迹、洗米池以及全举禅师的灵塔。此外,县志还提及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王元瑞曾题名于此,由僧人资智勒石刻碑。这些记载亦为《通志》、《府志》及《朱志》所采录。

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高僧全举禅师(984-1056,一作齐举,汾阳善昭禅师重要嗣法弟子之一)常驻锡于此。全举禅师一生行脚四方,初住太湖,后移居潜山白云山,法华寺是其重要的弘法道场。

约在北宋仁宗皇祐年间(结合守端生平与县志“继法席”记载,非“淳祐”),白云守端禅师(1024-1072,俗姓周或葛,湖南衡阳人)继全举之后卓锡法华寺,讲经说法,弘扬禅风。守端禅师一生历主江州承天寺、圆通寺、舒州太平寺(潜山)、法华寺(宿松)、龙门寺(太湖)、兴化寺(潜山)、海会寺(太湖)等多处名刹(据《安庆禅宗图说》)。

元代末年,法华寺不幸毁废。直至清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寺院在原址得以重建,恢复昔日部分胜迹。

建国初期(解放后),曾有一位贺姓僧人于寺中居住多年。

法华寺的现代复兴始于1996年。是年9月19日,寺院奠基重建,起建一间佛殿,由河塌乡王田铺村民王发元居士发心住寺护持。次年(1997年)农历腊月初七,释天宝法师于此寺出家。他筚路蓝缕,坚持白天在寺劳作,晚间向村民化缘筹集善资,历经数年艰辛,陆续增建了斋堂、厨房及上佛殿等设施。

二零一九年农历六月初四,释常宝法师驻锡法华寺,继续守护并推动这一古老道场的发展。

(附注: 由于历史上战乱、灾荒及社会变迁等因素,法华寺留存史料极为稀少零散,以上记述难免挂漏。恳望各方大德、学者及知情者不吝提供线索与资料,共同补充完善这一珍贵的地方佛教文化遗产历史。)

附2020年11月16日笔者在该寺拍摄的照片及相关资料: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宿松法华寺历史钩沉:始建年代、高僧传承与昭明遗踪廖理南搜集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