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河:流淌在传说与血脉中的宿松母亲河廖理南搜集整理
(2025-09-24 13:54:31)
二郎河:流淌在传说与血脉中的宿松母亲河
廖理南 搜集 整理
在皖西南的山水画卷中,宿松县有两条奔涌不息的生命动脉,二郎河便是其中之一。这条被宿松人深情唤作“母亲河”的清流,发源于柳坪、廖河、北浴、朱湾的巍峨山巅。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奔流而下,滋养着两岸沃土,最终注入龙湖,成为古雷池(今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的重要水源。河水继而经望江雷港,浩浩汤汤汇入长江,奔向辽阔东海,完成其滋养一域、连通江海的壮阔旅程。
一、 二郎庙:传说与信仰的源头
追溯二郎河之名,绕不开那座历经沧桑的二郎庙。据传,此庙始建于唐末,供奉的是威名赫赫的二郎神杨戬。古庙遗址位于今刘坡村下埠街刘屋组后方的山埂之上,背倚青山,面朝绿水,气象庄严。当地流传着关于庙址的玄妙传说:一位老地仙曾从金鼓寨(大地埂)引来一道“龙脉”(形似巨蛇),最初的庙宇便建在这“蛇嘴”之上,紧邻古时宿松枫香驿通往黄梅亭前驿的官道要冲。郑熙先生曾为旧庙门题联:“秀水绕门蓝作席,远山当户翠为屏”,生动描绘了其依山傍水的灵秀之境。
庙脚下流淌的,便是二郎河的前身。据二郎村后街86岁的退休老教师曹金口述:“明朝以前,此河被称作‘二郎江’。那时上、下埠街住户不过六十家,官道穿街而过,连传递朝廷文书的驿使途经此地,亦可稍作歇息,以避山洪或待浮桥通行。”彼时河道未经治理,每逢汛期,洪水便如脱缰野马般肆意奔腾,导致河道形态剧烈变迁。庙脚至董山山脚间,河面曾宽达数里,深处更是深不可测,印证了古语“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沧桑之变。
二、 庙宇灵验与风水之变
二郎庙以其灵验著称,香火鼎盛,甚至享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尊崇。传说中,曾有一位高官途经庙前,未遵此礼,轿顶当即被一阵狂风掀飞。此官怀恨在心,便以“风水更佳、更显灵验”为由,诱导当地百姓将庙宇从“蛇嘴”处拆毁,迁建于更高的山埂之上。殊不知,新址恰恰位于传说中的“蛇七寸”要害,此举被视作压伤了龙脉。
二郎庙的信仰在历史长河中亦有演变。清道光二年(1822年),庙宇改祀关帝,成为二郎关帝庙。近代的风雨飘摇中,庙宇亦未能幸免,于1966年“文革”中被拆毁。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在原址附近复建。如今的主殿供奉关帝圣像,东侧则专辟一间,单独供奉二郎神杨戬。从唐末至今,二郎庙历经了无数次拆毁、修缮与重建,住持僧侣也传承了数十代。刘坡村刘屋组84岁的刘玉祥与72岁的刘玉民兄弟回忆道:“我们幼时,庙里住持是弘源师傅。他略通医术,周边孩童若有头疼脑热,他常免费诊脉、赠药,深受乡邻敬重。大约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农历九、十月间,弘源法师圆寂,其坟冢就在庙门前山坡之上。”
三、 二郎庙的奇幻传说
围绕着这座古庙,流传着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其一便是“神马夜食”:相传庙中曾有一匹神骏,常在夜深人静时悄然外出,啃食田间庄稼,来去无踪。人们苦寻无果,后来一位机敏者趁夜将一把湿泥悄悄抹在马臀之上。翌日,循着泥迹,人们终于在二郎庙内发现了那匹沾着泥巴的“神马”。
现任当家师(俗家姓吴)还向访者讲述了二郎河经历的两次“神佑”大劫:第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长毛”进犯),传说二郎神显圣化解了灾难;第二次则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进逼二郎河。据传,日军士兵望见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手执青龙宝剑,胯骑赤红骏马,赫然挡在进军路上,惊骇之下只得朝着二郎庙方向胡乱开炮后仓皇撤退,庙宇东侧因此被炸毁一半。对此神迹,方信友先生曾撰联赞颂关帝:“秉明烛,读春秋,名垂三国志;仗青龙,骑赤兔,威镇二郎河。”
四、 二郎河畔的歌乡与商埠
二郎河之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标识。在周边县邑和民众心中,“二郎河”常常就是繁华的二郎街的代名词。二郎街,这座依河而兴的商贸古镇,历史上声名远播。方圆数十里流传着“买不到的东西去二郎河买,卖不掉的东西到二郎河卖”的俗谚,足见其昔日商贸之鼎盛。
古镇最初由上埠街、下埠街(地名沿用至今)构成。上埠街曾因聚集众多乞丐而有一段被称为“花子街”,后因名不雅而改称“河街”。随着商业日益发达,店铺林立,街区逐渐扩展划分为上街头、下街头、南门街、新街和河街等区域。商贸的蓬勃,吸引了大批农民弃农从商,也孕育了独特的地方风情,遂有民谣唱道:“男商女歌,二郎河的姐妹多,不做松火(农活)板唱歌。”二郎河一带,也因此赢得了“宿松歌乡”的美誉。
结语:河名之谜与文化之根
二郎上埠街因河得名,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二郎河之名,是否真源于那位显圣护佑一方的二郎神杨戬?这确是一个引人遐思的谜题。是壮阔的河流赋予了神灵驻跸的想象,还是神灵的传说升华了河流的名望?此中渊源,尚待进一步钩沉考证。但毋庸置疑的是,二郎河不仅是一条滋养生命的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丰富民间传说与独特地域文化的血脉之河。它流淌在宿松大地上,也流淌在世代宿松人的精神家园里,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