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痴心铸史:在时光的断层里打捞故乡精魂廖理南

(2025-07-15 07:13:00)
痴心铸史:在时光的断层里打捞故乡精魂 
 
  廖理南

       几十载春秋流转,我廖理南的身影,似乎总与这个喧嚣的时代格格不入。在权力者眼中,我的“痴”,是沉溺于故纸堆里无利可图的虚妄;在财富者看来,我的“傻”,是守着断碑残碣、泛黄家谱,做着换不来真金白银的营生;而更多在生活泥淖中挣扎奔波的乡邻,他们的目光却无暇也无力去理解那青灯黄卷下的重量——生存的艰辛,已将探寻历史根脉的余裕挤压殆尽。
       然而,我何其庆幸!正是这被误解、被忽视的“边缘”状态,为我构筑了一座坚固的精神堡垒。 世间的浮华喧嚣、功利评判,被这无形的堡垒悄然隔绝在外。在这片由“痴傻”筑就的宁静里,我的心,得以沉潜至宿松这片古老土地的最深处,去触摸它千年跳动的脉搏,去聆听那些被岁月风尘掩埋的低语。
       纵深挖掘:在历史的幽微处点灯
       钩沉索隐,不避孤寂: 编著《宿松古今纵览》十辑,绝非简单的资料汇编。那是无数个日夜,埋首于尘封的县志、府志、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之中,如同考古者般,一片片拼凑破碎的陶片。每一处地名变迁的考据,每一次重大灾异的记录还原,每一条被遗忘古道、湮灭古村的追寻,都是在与时光的断层搏斗。与众多作者约稿、交流、沟通,尽量让他们的作品真实可信。这份工作,枯燥、繁琐,常伴孤寂,却是在为一方水土搭建最基础的历史骨架。
       求真辨伪,直面纷争:《宿松县志勘误拾遗》与《宿松县志主编状告副主编名誉侵权案实录》,绝非一时意气。它揭示了地方志书编纂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与学术争议。敢于指出前人乃至官方定论的谬误,需要极大的学术勇气和严谨的实证精神。这个过程,是对历史真相近乎苛刻的追求,是在“正史”的光环下,挖掘被有意无意遮蔽或扭曲的细节,让历史的叙述更加接近本真。这场纷争本身,也成为了地方文化生态中一个值得深思的切片。
       民间记忆,活态传承:《黄梅戏与宿松》的编著,超越了单纯的戏曲史研究。它深入到乡野田间,走访老艺人,收集散佚的唱本、曲牌,探寻黄梅戏在宿松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与地方风物人情交融的独特轨迹。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挖掘,是将舞台上的艺术,还原为流淌在民众血液里的生活情感和集体记忆。它证明了,文化并非只存在于庙堂典籍,更鲜活地存在于田间地头的吟唱、婚丧嫁娶的鼓乐之中。
       横向拓展:在文化的旷野上拓疆
       今年的爆发式创作,正是数十年积累后的一次厚积薄发,标志着我的研究视野从纵向的深度挖掘,向横向的广阔领域拓展,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的“宿松文化全景图”:
       小孤山:不止于风景的咏叹: 写小孤山,绝不仅描摹其“江上浮玉”的奇绝风光。我深挖其作为长江航标、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意义,考证历代文人墨客(如陆游、谢枋得)在此留下的诗文题刻,探寻其宗教(尤其是马祖)文化的遗存与演变,甚至结合地质学,解读其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它是自然奇观、历史见证、文化符号的多重叠加。
       风景名胜:承载人文的密码:宿松的风景名胜,是自然造化与人文积淀的结晶。每一处山水、亭台、古刹,都蕴藏着故事。我试图解读这些风景背后的文化密码:名宦的足迹、隐士的情怀、乡贤的义举、动人的传说。它们不仅是游览之地,更是地方精神气质的物化载体。
       罗汉尖:烽火中的民族脊梁:研究“罗汉尖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及“新四军在宿松的革命史”,是将地方史置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宏大背景中。这不仅仅是梳理战斗过程、牺牲名录。我深入挖掘其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三省交界、山高林密、襟江带湖)、复杂的社会基础(民众的觉醒、帮会力量的转化)、艰苦卓绝的生存与斗争策略、与周边力量的互动(包括摩擦与联合),以及这段血火岁月对宿松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刻塑造。这是地方史与国家史、民族史最悲壮也最光辉的交汇点。
        古雷池:跨越千年的文化隐喻:考证“古雷池”,意义远超地理位置的确定。我追溯其作为军事屏障(“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由来与演变,研究其在古代水运、灌溉体系中的作用,分析其水域变迁对沿岸聚落、经济、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探讨“雷池”如何从一个具体的地名,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符号,象征着界限、规则与敬畏,深深嵌入民族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之中。这是地方文化对中华文明独特贡献的生动例证。
       痴”之真谛:在喧嚣中守护文明的薪火
       世人眼中的“痴傻”,于我,实则是生命最清醒的抉择与最深沉的投入。这份“痴”,是面对历史废墟时的敬畏之心,是探寻真相时不畏艰难的执着之志,是传承文化甘于寂寞的赤子之情。它让我得以在浮世喧嚣中保持一份定力,在功利洪流里守护一方净土。
       我甘愿做一名在时光长河岸边的孤独拾荒者。俯身捡拾的,是断简残篇,是湮没的姓名,是消散的乡音,是土地上一切曾经存在、值得铭记的印记。每一次考证,每一次书写,都是一次小心翼翼的“擦亮”,试图让这些蒙尘的文化碎片重新焕发光泽,并将它们郑重地安放回属于它们的历史坐标之上。
       这盏由心血点燃的文化心灯,或许微弱,却执着地照亮着宿松大地幽深的历史隧道。它不为邀宠于当世,只为向后人昭示: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山川风物,更积淀着厚重的精神血脉。吾道不孤,因为这份对故土的深情与对历史的虔诚,本身就是连接古今、烛照未来的永恒力量。这份“痴心”,是我对宿松最深沉的告白,亦是我在时间长河中刻下的,最无悔的印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