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语言的灯塔,捍卫文明的根基
廖理南

中央电视台锅圈食汇广告词“终于可以在家肆无忌惮地吃烧烤啦”一句中,“肆无忌惮”一词的使用着实不妥。此词本义为毫无顾忌地为非作歹,是强力贬义词语,用在温馨的家庭烧烤场景中,让人感到一阵突兀的不适。这不过是语言误用、滥用大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当广告语中“七月流火”被误作炎热天气使用、“炙手可热”形容畅销之物时,语言的根基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松动。
锅圈食汇这句广告词,似乎想为居家烧烤时光涂上无拘无束的色彩。然而“肆无忌惮”四字飘入耳际,却如一滴浓墨滴入清汤,令原本沸腾的暖意添了莫名的不安,让这“自由”之汤底煮进了不该有的粗野腥味。词义中微妙而深沉的情感色彩,正是语言表达最需敬畏的法则之一。“肆无忌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着“任意妄为,毫无顾忌和畏惧”之意,其浓烈的贬义倾向早已如烙印般深刻在公众认知中。试想某次朋友聚会,若有人称“今晚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聊天”,听者恐怕会本能警惕起来,担心自己将卷入何种无底线的喧嚣。而“随心所欲”则不同,它描绘的是“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意”的轻盈与自在,虽也奔放,却无一丝道德阴影。古人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这种张弛有度的圆融智慧。
更令人忧心的是,广告词中这类对词语褒贬色彩的误用,已非孤例。若纵容其蔓延,语言精微传神的魅力必将日渐稀薄,甚至酿成更严重的文化误解。君不见“差强人意”一词,多少媒体常将其误作“不尽如人意”使用,使“大体上能使人满意”的原意被悄然扭曲。另如“明日黄花”被误作“昨日黄花”,也让“过时之物”的生动比喻失却了典故中那份“明日黄花蝶也愁”的诗意怅惘。当语言在粗疏使用中不断磨损,我们便难以真正触摸到祖先们沉淀在字词中的那点灵光。
语言对文化而言,既是承载容器,亦是无形基石。自古深植于中华沃土的成语典故,凝聚着前人对世界精辟的体悟结晶与价值判断。它们历经沧桑沉淀,构成了我们文化血脉里的独特印记。字词如丝线,串起的不仅是我们当下的交流,更是民族千年精神世界的完整图谱。倘若任那些词语随意歪曲变形,这瑰丽锦绣将无声撕裂开来,文化基因也将随之走向凋零模糊。言语若肆意失范,其危害如同城市地下管网悄然破裂,待到人们发觉沟通歧路百出、情感交流受阻时,修复早已艰难万分。此时语言所丧失的,不只是表达功能,更是其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深层韧性根基。
我们不禁要反思,守护语言纯粹性,究竟谁当负其责?个体精微审慎的遣词造句,社会对媒体、商业宣传中语言规范的监督鞭策,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当每一份力量都为语言的灯塔添灯油时,方可在浮躁喧嚣之中护卫语言不被随意扭曲,从而保留其指引方向的光明力量。
语言规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从来不是冰冷刻板与自由表达的无谓对立,恰似灯塔与航船。唯有灯塔恪尽职守、闪光精准无误,航船方能在汪洋大海中自由畅行而不迷失方向。当广告词中的“肆无忌惮”变成了典雅恰切的“随心所欲”,其传达的岂止是烧烤的美味,更蕴含着对语言这座无声灯塔的一份自觉敬意与守护决心。
古人早有“名不正则言不顺”之明训,词语细微处的差异常蕴藏天壤之别的意义与情感。当广告词将“肆无忌惮”轻易替换为“随心所欲”,改变的不仅是一个词的重量,更是为一种值得倡导的生活方式找回了其应得的清澈、明朗与舒展。每个词都如一面小镜,照出我们对生活态度是野蛮还是优雅的取舍。
语言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是我们共同精神家园的一块砖瓦。唯有众人对词义心怀敬畏,时时拂拭误用的尘垢,才能让语言如清泉般澄澈流淌。如此,我们在享受“随心所欲”的烧烤之乐时,亦在守护着语言之光的纯净与永恒,守护着中华文明最深沉灵魂的智慧与尊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