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观念的历史省思与当代启示廖理南
(2025-09-15 15:23:05)
标签:
文化 |
殡葬观念的历史省思与当代启示
廖理南
殡葬,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与安置,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乃至社会治理智慧。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诸多明君圣贤以其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倡导简葬薄丧,反对奢靡浪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重提,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希冀从中汲取智慧,反思当下殡葬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顺应民心民意的殡葬新路径。
一、 史海钩沉:古代明君圣贤的殡葬智慧与简葬实践
回望历史,那些胸怀天下、体恤民情的统治者与有识之士,在殡葬问题上往往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清醒与睿智。他们的言行,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彰显,更是对社会风气的引领和对国家资源的珍惜。
-
汉文帝刘恒:遗诏薄葬,垂范后世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刘恒在其遗诏中,深刻阐述了生死乃“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的朴素唯物观,明确反对当时“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的陋习。他下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并对丧事从简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如“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作为一位封建帝王,能有如此认知并身体力行,其远见卓识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无疑是“仁政”的体现,更为后世树立了简朴治丧的典范。他的霸陵因薄葬而在历史上多次战乱中得以保全,印证了“厚葬招盗,薄葬安魂”的道理。 -
汉光武帝刘秀:鉴往知来,力主简陵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安排自己的寿陵时,面对大臣窦融“陵园广袤,无虑所用”的提议,明确予以否定。他借鉴了“上古帝王之葬,用陶人、瓦器、木车、茅马”的简朴做法,并特别推崇汉文帝、汉景帝的薄葬政策,认为他们的陵墓“天下虽乱,而独完”,是“岂不美哉”的明智之举。因此,他要求自己的陵寝“务从省约”,“无得起坟”,“无令流水而已”,不搞大型地面建筑,力求简单。刘秀的决策,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体恤和对国家财力的审慎。 -
长孙皇后:深明大义,遗命简葬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长孙氏,不仅以贤德辅佐太宗,其临终前对殡葬的安排也尽显其远见卓识与高尚品德。她向太宗进言:“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寥寥数语,掷地有声。“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体现了她不求身后虚荣、不愿劳民伤财的无私胸怀;“因山为坟,器用瓦木”,则是对简葬的具体践行。长孙皇后的贤德,不仅在于生前的辅佐,更在于她对身后事的明智安排,其精神境界足以垂范千古。 -
杨王孙:裸葬明志,矫世励俗
西汉的杨王孙,虽非王侯将相,却以其“裸葬”的惊世骇俗之举和深刻的“厚葬无益”论,在中国殡葬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汉书·杨王孙传》记载,杨王孙“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然其临终前却命其子“吾死,裸葬,以复吾真”。他主张裸葬的核心理由在于: - 矫世风之弊:“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他认为当时的厚葬之风已远超古礼,必须以极端方式加以矫正。
- 斥厚葬之非:“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殚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他尖锐指出厚葬不仅浪费钱财,更可能因墓中财物而招致盗掘,使死者尸骨无存,反而违背了安葬的初衷。
- 倡形神分离、尸骸无知论:“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这种观点认为精神与形体分离后各归其本源,尸骸本身并无知觉,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厚葬对死者的“益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引导向无鬼论和神灭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盛赞杨王孙“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愆”,准确指出了其行为的正义性和对矫正不良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汉书》为其立传,也正是因其裸葬之举及其背后的深刻思想,足以“矫世励俗”。
这些古代先贤的思想与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俭反奢、重德轻葬的宝贵遗产。他们或以帝王之尊率先垂范,或以圣贤之智剖析利弊,其核心皆在于:殡葬的本质是寄托哀思,而非炫富比阔;是回归自然,而非劳民伤财。
二、 观照当下:我国殡葬现状的反思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推行殡葬改革,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耕地、林地以及三沿五区建造坟墓”,积极倡导火葬,限制土葬,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减轻了部分家庭的丧葬负担。然而,近年来,殡葬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集中表现为“二次土葬”回潮、豪华墓地泛滥、丧葬费用居高不下等,“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日益凸显,厚葬之风有抬头之势。一些地方的坟墓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坟墓的建构越来越气派,所用材质越来越昂贵,不仅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也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些现象的背后,既有传统丧葬观念中“重殓厚葬”、“入土为安”思想的根深蒂固,也有部分人炫富攀比心理的作祟,更有相关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公益性殡葬服务供给不足等因素。因此,如何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时代发展,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引导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 革故鼎新:关于优化当代殡葬方式的建议
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汲取和对当下问题的反思,本人不揣浅陋,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核心构想:构建以“集中存放、定期安息”为核心的新型骨灰安置与纪念体系——“生命纪念园”(或暂称“天堂驿站”,名称可广泛征集民意确定)。
-
设施建设与运营主体: 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规划、主导建设,并负责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可以引入专业化的殡葬服务机构或委托信誉良好的宗教活动场所(在尊重宗教教义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提供普惠性、大众化服务,而非宗教专属服务)参与具体运营管理。地点应选择交通相对便利、环境清幽之地,避免占用优质耕地和生态敏感区。建筑设计应体现庄重、肃穆、简洁、环保的理念,内部可设置不同规格的骨灰存放格位、追思悼念厅、文化展示区等功能区域。
-
核心运作模式:
- 集中存放:逝者火化后,其骨灰由家属自愿选择存入“生命纪念园”。纪念园提供标准化的骨灰盒(或鼓励使用环保材质骨灰容器)和格位。
- 定期安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朴素轮回观念(此处仅作文化现象引用,非宣扬迷信),结合唯物主义“人死形灭”的认知,设定一个合理的骨灰集中存放期限,例如20至30年。期限届满后,在征得家属同意(或根据事先约定)并举行庄重的集体告别仪式后,可将骨灰进行深度无害化处理(如粉碎后与花籽、树种混合,撒入纪念园的“生态纪念林”;或融入特制纪念石;或撒向大海、山川等家属指定的合规场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然。这不仅彻底解决了骨灰永久占地问题,也赋予了殡葬新的生态内涵。
- 数字化纪念:为每位逝者建立电子档案和网络纪念页面,家属可通过二维码、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远程追思、献花、留言,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慎终追远”的数字化、信息化。
-
费用机制探讨: 关于费用,应坚持“公益导向、保本微利、分类定价、减轻负担”的原则。
- 政府补贴与个人承担相结合:政府应对“生命纪念园”的建设和维护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个人承担部分应明码标价,公开透明。
- 差异化收费:可根据格位大小、材质、存放期限等设置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严禁奢华化、贵族化倾向。对于经济困难家庭,应建立费用减免或救助机制。
- 笔者认为,“入驻时每盒收取30000.00元,以后每年收取365.00元”:此金额需要专业的成本核算和广泛的民意调研。30000元的一次性费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可能偏高,容易造成新的经济负担,有违“惠民”初衷。建议大幅降低一次性费用,或将其分解为长期的、可承受的年度管理费,并辅以政府补贴,确保大多数家庭能够接受。核心是“利益民众”,而非形成新的“殡葬经济”增长点。
-
预期效益:
- 节约土地资源:这是最直接、最显著的效益。集中存放和定期安息模式将极大减少传统墓地对土地的永久性占用。
- 减轻民众负担:通过标准化、规模化运营和政府补贴,有望显著降低丧葬综合费用,避免家庭在殡葬上的过度支出。
- 弘扬文明新风:引导公众从“重形式”向“重内涵”转变,将对逝者的哀思寄托于心中的怀念和精神的传承,而非物质的铺张。
- 促进生态环保:结合生态安葬方式,如骨灰植树、撒海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便于集中管理与情感维系:集中的纪念场所便于家属祭扫,也为亲友故旧“相聚”于无形(精神层面)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空间。
四、 开阔视野:多元殡葬文化的借鉴与启示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在殡葬习俗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这些不同的方式,虽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但其背后对“生命归宿”的思考和对“回归自然”的追求,对我们今天探索多元化的殡葬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藏族的天葬与多元选择: 西藏地区的传统殡葬方式包括塔葬、火葬、水葬、土葬和天葬。其中,天葬是将逝者遗体敬献于秃鹫等猛禽,认为这是一种灵魂升上“天堂”的神圣仪式。从生态角度看,天葬无需消耗燃料,不产生污染,实现了物质的自然循环。藏族对不同逝者采用不同葬法的观念(尽管其中部分观念带有时代局限性),也反映了其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理解。
-
印度教的恒河水葬: 对于印度教徒而言,恒河是神圣的象征,死后将骨灰或遗体投入恒河,被认为可以洗尽罪孽,升入天堂。这种水葬习俗,体现了他们对圣水的崇拜和对生命轮回的信仰。
-
南方少数民族的悬棺葬: 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悬棺”葬,将木棺悬置于悬崖绝壁或崖洞之中,其选址之险峻,工艺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方式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先的敬畏和独特的丧葬观念,客观上也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
这些异域文化中的殡葬方式,提醒我们:“入土为安”并非唯一的选择,生命的“归宿”可以有更多元、更环保、更富文化内涵的解读。
五、 结语:转变观念,共建绿色殡葬新未来
殡葬改革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社会事务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它关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公平,更关乎移风易俗、文化传承。
我们应从古代明君圣贤的简葬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习他们“重义轻财”、“以民为本”的胸怀;从多元的世界殡葬文化中获得启示,理解“生命归宿”的多样性和“回归自然”的本真;更要立足当下中国的基本国情,清醒认识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严峻现实和厚葬之风的危害。
因此,推广以“生命纪念园”为代表的集中存放、定期安息、生态化、信息化的新型殡葬模式,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导、政策的有效支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民众观念的深刻转变。这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逝者的真正尊重——让他们安静地回归自然,不被奢华所累;也是对生者的深切关怀——让他们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以更理性、更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让我们共同努力,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新风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绿水青山,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美好未来。
本文建议尚属不成熟的初步构想,疏漏甚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共同为我国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