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庵简介
孙忠旺、郑英豪
初稿 廖理南
审定
藏经庵,位于县城东南约十五里的九姑乡九姑村虎皮、庵下组。原名关圣庙,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己卯(619)年,庙内设有关云长雕像,以供祭祀。
清·道光八年版《宿松县志》载:藏经庵“在治东南十五里,宋演禅师建(一作宋五祖演建)”。皖江文化首倡者、乡贤朱书《宝相寺记》载:“乡人闻僧净轮贤,方自力作创,居藏经庵,因礼请来主是寺。”邑人朱曙《藏经庵记》载:“吾里(注:白茅里)有寺曰宝相,僧曰净轮,其兴复宝相事,先君子己述颠末,为之记。距宝相五里,有庵曰藏经,《志》载演师肇建,而不悉其年代,净轮始居之。初,庵庳隘废颓,佛像圮坼蓁莽中。净轮居积年,成屋数楹,有徒数人,勤耕力作,未尝以锱铢升斗托钵里闬间。后里人请居宝相,以庵属其徒道传,曰:‘宝相有田数十亩,用力也有藉。此庵数椽外无尺寸阶,汝其勉为之。’及宝相既兴,道传亦拓其土田,新其堂宇馆室,而百废俱举。平畴环前,茂林倚后,人皆讶此荒山顿易为灵境也。净轮每过而乐之,而叹其用力之更勤焉。”
明·邑绅石思琳购捐诸经书一千卷,藏于庙内藏经阁。在庆祝藏经典礼上,皖、鄂、赣三省各寺庙方丈、主持及四乡八邻信徒一万余人参加庆典,从此香火日盛。洪武已酉(1369)年,朝廷拨银、地方聚资由邑令督修,在关圣庙基础上扩建,新落成殿堂一进六重,雕梁画栋、气宇辉煌。藏经阁古色古香,禅房、练武厅、签房、宿舍、伙房、柴房、马厩一应俱全。总建筑房舍共计三百余间,庙内方丈、主持、僧众二百多人。正佛殿“大义参天”匾额,传说由明将常遇春亲书,佛座两旁有对联:
兄玄德、弟翼德、仇孟德,威震华夏,眼中曹贼最分明;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归统驭。
翌年经州邑批准将关圣庙更名为藏经庵,从此晨钟暮鼓、香火不断,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清·康熙年间,知县王民皞请庐山释宏顿在此庵讲《法华经》。此庵北边有郑家峦,乾隆年间有筑墩“义渡”首创之一、七品儒林郎郑臣苹之三子武庠生郑刚字配苍者,其传闻少时弃文好武,总喜欢偷偷入庵窥视武僧习武的奇闻趣事,家喻户晓,可窥当时状况之一斑。咸丰辛酉(1861)年,太平军一将领藏于庙中,清兵围追未获,一气之下放火将庙宇烧尽,雄伟佛堂化为乌有。其经书被主持禅师携往本邑罗汉宕而去(后收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仅保留“大义参天”匾额一块及对联一幅。光绪甲申(1884)年,庙宇又经多次修缮才恢复洪武年间之规模,香火复又日盛。
1949年3—4月宿松全境解放,民主建政,全县区、乡民主政府改称为人民政府。藏经庵被九姑乡政府用作办公地点。后乡政府迁移,藏经庵又被拆迁其材料运去建成了乡小学。
1991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在原遗址按光绪年间之规模重修佛殿三重及签房、马厩、生活用房等,总建筑计二十余间。翌年落成,关圣大帝及诸仙重登宝座。后庙宇香火盛旺,又相继添建了“大愿塔”、“大愿碑”、“点将台”。“点将台”也叫戏台,源于藏经庵原有“戏台墩”在九姑西街,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关老爷出巡,都要恭请之在戏场正位看上十天、半月大戏之习俗。2016年4月在后佛殿南边新建了雄伟的“大雄宝殿”,在其北边百步之处又添建了“九姑十二半总社”。
2021年11月19日申时,在本届“管委会”虔诚管理、精心策划下,正佛殿第一重翻新打造成功。第一层,一排五间十二园柱内,大门头上有三个金光闪闪的“藏经庵”大字,大门两边柱上为王振寰撰联、郑英豪镌赠的:
“弟兄同德、君臣一体、汉室三分存正统;文武兼备、忠勇双辉、神威千古壮中华”之长联。第二层为“藏经阁”,阁内有“藏经庵:老年活动中心”。楼顶仿古扳椽翅角正显其古色古香,庙宇名声传誉县内县外更远播海内海外。
藏经庵距今已有壹仟四百多年的历史,新落成的藏经庵虽不及昔日之规模,但整日香烟袅袅,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赞日:
桃园结义乐融融,宛若同根情意浓。千载声名垂裕世,万年宗庙贯长虹。
泽恩桑梓消疑虑,庇佑岁时更稔丰。大义参天悬日月,威灵显赫沐春风。
2022年10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