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我县北部山区明珠美丽的钓鱼台水库南线驱车前行,绕过九九八十一道弯行驶到水库的尽头便是廖家河。古井冲河与干河冲两河交汇处就是廖河的中心地带,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口相对密集。远看层峦起伏,苍山叠翠;近山茂林修竹,交相掩映。沿河两岸杨柳倒垂随风起舞,脚下一弯清水潺潺而流,小鱼在水底自由畅游,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
驱车继续向左转上行,只见连片一坵坵梯田中的白芨盛开着粉红色、白色、紫色等各种不同漂亮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尽显生机勃勃,穿过白芨基地,前方只见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整齐划一,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山坡上一台台开采机械正在矿区轰鸣忙于开采……这就是正在崛起中的干河冲。
干河冲坐落于海拔1015.5米的罗汉尖脚下,历来是皖鄂交界区的交通要道——东下宿松,南通湖北黄梅,西抵罗汉尖顶峰,北至湖北蕲春。关于干河冲这个地名,历史上有着不寻常的传说。
相传唐朝时期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草晒得焉兮兮的,树上的蝉儿“知了—知了—”叫个不停,溪水几乎断流,河水干涸见底。为官清廉的罗隐先生(唐代诗人,浙江人氏),因不愿与当朝昏官同流合污,便辞去官职,皈依佛门,扮成乞讨游民,只身遍游名山,寻访各地寺庙。一日清晨,罗隐先生离开宿松县城南边的石莲洞庙宇,欲去罗汉尖揽胜,他翻过一座座高山,越过一道道沟壑,披荆斩棘,一路上汗淋如雨,饥渴难忍。晌午过后,好不容易瞧见前面冲子里的乱石丛中有几家茅屋住户,便去歇息讨水解渴。谁知那农妇见他满脸黝黑,衣衫褴褛,汗渍斑斑,且操一口外地口音,断然拒绝:“我家没水喝。”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接下来的每一户皆是如此。就这样,罗隐先生便讨不得,喃喃自语道:“这里难道是干河冲吗?”此言一出,被几个路人知晓,一传十,十传百,故此“干河冲”的称谓流传至今。
夕阳西下,罗隐先生终于打听到附近筲箕洞有座药王庙,便打起精神前往。庙里方丈见他虽衣冠不整,但知书识礼,谈吐不俗,热情地接待了他。次日还攀登了罗汉尖,住了数日后,罗隐先生消除了疲劳,再次出山观风赏景,然后准备徒步黄梅拜访五祖,突然发现下面的山旁一团团黑烟滚滚地向天空升起,于是重返干河冲探个究竟。他走近一看,一个简单的窑洞堆起满满的石头,几个山民把柴禾塞进窑洞里烧,感到很稀奇,便问:“你们怎么把石头烧着玩?”一位山民草草讲述了烧石灰的过程和石灰的用途,并问客官:“吃饭么?请坐!”罗隐先生被这位山民的热情所感动,便恭维道:“石头烧成灰,银子滚成堆。”与此同时,又一山民向罗隐先生使去鄙视的目光。看他其貌不扬,好管闲事,罗隐先生见此极不高兴,又随口而出贬斥道:“轻烟往上盖,不够还冷债。”许多年以后,应验了罗隐先生的留言,人们才发现路过此地不起眼的外乡人是一位有智慧的圣人。
“干河冲”地名为罗隐先生之传说。千百年来烟雨弹指而过,任凭干河冲先辈怎么对河道改造,河水流经干河冲的河床依然是时隐时现,常年显示出“干河”状态。其实,这里远古时代原本为一个万丈深渊的龙潭,水源丰富,上游洪家岩和齐家岩两条支流常年源源不断。这里还隐藏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罗汉尖山腰的洪家岩,那里土地肥沃,山泉甜醇可口,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山民。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山民饲养的牲畜一天比一天少,人也莫名失踪,山民们倍感恐惧,闹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为了祈求平安,山民们每天烧纸焚香,启奏天地,保佑平安。日复一日,这一善举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派天兵私访询查。数日后,终于查明是一条大花蟒在此作梗,伤害百姓和牲口。玉帝便指令雷公即刻将巨蟒斩首,为民除害。
那是七月的一天,烈日高照的中午,那条巨蟒正在寻找猎物。雷公发现后立即处决。霎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那条巨蟒预感大难来临,便溜进山洞。此刻,一声巨雷,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整个山体崩塌一大半,巨大的石块,成片的树林,裹挟着泥沙,以排山倒海之势,澎湃汹涌奔流而下,一瞬间,把一个深深的龙潭填成了一个乱石丛生的平坦。雨过天晴,山民去现场看到的是一条花蟒残尸横卧在乱石滩中,这里从此成了一个乱石滩。
按干河冲的地理环境考察,事实情况是:万丈深渊的龙潭上游层峦叠嶂,被那次泥石流的冲击堰塞了龙潭,形成了一个乱石滩,而水从溶洞或地下河流到了下游廖家河,这里的河面却干涸无水,名为“干河冲”的真正谜底在于此。
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战乱创伤,时代变迁。干河冲一直是少有人问津的地方。直到明朝末年,廖氏祖先思季公慧眼识宝地,发现这乱石滩后竟然山青水秀,四周群峰环绕,宛如盘地,冬暖夏凉,资源丰富,宜居宜开发。公在想,在此安居建业,岂不乐乎?思季公文韬武略,既能实干,又通地理,善观风水。首先选定祖堂的合理位置,祖堂背靠牛形地,面向猫耳尖,就是一活生生的草堆(棚),为了配全风水,先人们将整个屋场的四周,东西南北各栽一棵银杏树(即白果树),这四棵白果树用来做支撑草棚的四根支柱,意示着这条牛只要常年在草棚里都有充足的草吃。这四棵白果树至少是三、四百年的历史,树高数十米,粗度中央直径两米之多,参天大树,至今少见,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夕,支援祖国建设,大炼钢铁,需大量木炭而遭砍伐,后悔莫及,铸成遗憾,若留于今,政府肯定挂牌,属重点保护古树,珍稀品种。思季公定居干河冲,兴旺发达,如同红日中天,生两子,继项公,继善公。后来更是枝繁叶茂,膝下子孙层出不穷。五百多年来,先辈用勤劳的双手,开河引水,垒堰筑坝,开辟良田,平整耕地,优化家园,对前人留下来的石灰窑进行考察探研,改进技术,让建窑烧灰成为干河冲养家生存的首要行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发家致富铺垫了一定的台阶。
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干河冲人总是奔腾不息,奋斗不止。20世纪70年代,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抓革命、促生产。起早摸黑,短短一年的时间将一片乱石重迭、高低不平的废墟开发成一坵坵的良田,新增面积达30亩之多,给干河冲人粮食的补充打下了坚实基础。至今仍在受益,大伙一直称为“大寨田”。
在祖祖辈辈的艰苦奋斗之下,干河冲也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逐年增多,现常居人口达300余人。
近年来,干河冲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利用有利资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地,连片开发了百亩白芨基地、百亩油茶基地、数十亩黄精基地,还吸引了两家外商落户干河冲开采矿业资源,使得村民们在家门口能安置就业。
悬挂在白芨基地的巨幅标语“农业综合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艳阳高照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正是今日干河冲的写照,也描绘着干河冲未来的蓝图。
2020年7月
作者简介
廖国荣
1956年2月出生于北浴公社廖河大队。初中毕业。本人热爱文学
喜爱新韵诗的写作 经营小本生意, 乐耕田园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