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理日记小结(一)在科学活动中孩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

(2017-09-04 14:54:25)
标签:

育儿

物理日记

科学活动

自主思考

观察实验

分类: 育儿手记

上个星期三,我们完成了假期中的最后一篇物理日记,至此物理日记活动暂告一段落。从88日第一篇开始,到830日结束,小家伙一共完成了6篇日记,比原计划少了一半。但后来我选择了不再坚持,兴趣可以帮助孩子战胜困难,但太多的困难也会磨灭掉孩子的兴趣。随着实验增多,讨论的深入,小家伙的日记越写越长,文章内部的逻辑要求也在增加,他又有许多不会写的字,耗时最长的一篇花了两个半小时,小家伙觉得很辛苦。他说喜欢一起观察讨论,但写日记这个事嘛,就……所以我觉得6篇也挺好。

这个暑假的6篇日记主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静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小家伙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总结,然后再运用结论进行观察和验证。这个活动的起因是,在上个学期的一段时间里,他断断续续地问我了很多关于运动、惯性之类的问题。这说明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已经注意到,并且在持续地关注这些问题。我想我直接讲给你答案,你是理解不了的,即使你能记得滚瓜烂熟也是理解不了的,小家伙的观察和思考也很零散和无序,我想那不如我们一起来从头看起吧。

 



在我的设计中,整个这一组的观察和实验就是应照于牛顿第一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首先第一个核心问题是“静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起来的”,接下来是“物体停止运动的原因”,然后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最后自然归导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现在我们完成了第一步。

毋庸置疑,小家伙在整个活动中是受益良多的,而我,同样也是。如果说最初我的想法只是想引发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催化他的求知内驱力,但我对具体如何操作并没有任何心得。正如,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我所设计的目标中,只有知识点的体现,而没有任何其他东西,也就是说我当时只能意识到这些知识点上的东西,而不清楚孩子到底能从或应该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知识以外的东西。相反,以知识的脉络设计活动并非不可,但却容易诱导我们以此为目标,顾此失彼,而恰恰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知识。比如,有了这样的目标,你对孩子寻找到你想要的“正确答案”就有了期待,不可避免地这样的期待都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于是这就开始背离你最初的激发孩子兴趣的活动起点了。

那么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到底应该获得一些什么呢?

在最后一天总结的时候,我向小家伙预告了接下来的问题“物体停止运动的原因”。并且在桌子上推动了一个小盒子,我拿开手,盒子停了下来。小家伙马上巴拉巴拉地解释开了,“受到了力,小盒子运动了起来,你手拿开了,没有了力,物体的运动就停止了。”我哈哈一笑,“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我不能妄下定义去否定你的想法。接下来,我跟他谈了一点关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故事。牛顿是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人们利用它可以把宇宙飞船送上天,你说是不是很伟大?可是,你知道吗?牛顿的定律也不是绝对正确的,也是有适用范围的。当物体运动的速度达到或接近了光速,或者它们非常非常小的时候,牛顿定律就不再适用了。那么,后来又有一位叫爱因斯坦的科学家沿着牛顿走来的路,继续向前走,研究了物体接近光速运动时的情况,提出了相对论,又完善我们人类对于物体运动,对于宇宙的认知。可是你能说牛顿的理论就是错误的吗?每一种认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同样你的结论也是这样,在这样一个实验中,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我不认为你的归纳就是错的。但同样,我们也要扩大研究范围,变换条件,收集新的案例和思考材料,来修正和完善我们的结论。小家伙对这段话相当受用,很愉快地答应了,“嗯!”事实上,他已经经历过了许多这样的挑毛挑刺,明明人家已经很兴奋地告诉你找到了答案,你偏偏又捅出那么多“如果……”,非逼人家承认之前的想法有多么荒谬,接着人家提出了新观点,你又有“如果”,但最后七扭八拐,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在所有“如果”下都自圆其说的想法,所以小家伙已经不觉得这样的挑刺有多么可怕了,相反被和牛顿类比了一下,似乎更体会到了自己价值,自然相当受用了。而且,他对新一轮的挑战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

我想他的这种状态,是我们俩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孩子所经历的这样一种探究过程,它本身的重要性与价值要远远大于他所获得到的知识本身。他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就是什么叫“科学”,感受到的是逻辑的力量,如何观察,如何假设,如何控制变量地去研究,如何归因……如果你没有关于“正确”的期待,孩子的每一步修正都在给他们带来一种切实的成就感和愉悦的心情,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和愉悦的感受才是他们下一步兴趣与内驱力的真正来源,同时孩子学会了如何“科学”地去思考。至于他能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什么时候得到正确结论,那不是对一个小学生应有的要求。如此看来,我又暗暗庆幸,我们的物理日记活动暂停得很是时候。难道你不觉得一个假期让孩子接连消化掉这样几个问题有点太快了吗?慢慢来,慢慢看,慢慢想,慢慢挑剌,慢慢总结,这才一个本该有的状态。而我对自己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助产婆”,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婆”。是的,其实,我很早就清楚应该是这样一个定位,但我一直没有找到它。今天我在越来越接近于找到它,是的,“如果……”,“那要是……”,用问题去指引,帮孩子发现更多的思考方向,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昨天我征求了一下小家伙的意见,关于接下来物理活动的问题,小家伙很明确地表示,实验不能停,日记嘛可以缓缓,比如两周一次。我说也可以只观察实验,不写日记,他又表示不同意,因为自己弄出一大本书来也一直是他的梦想。梦想可以支撑他战胜困难,但困难不要太多,:)。

题外相关,前两天去超市,走那种坡道的电梯,小家伙忽然又转过身去逆行,然后告诉我电梯在向下走,如果我向上走,那我就没动。“你怎么没动呢?你向上走不是离开我了吗?不是动了吗?”又引出他一通更详细的解释。此处略去不提,末了,他告诉这么一段话,其实这个现象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要么他没说,要么他说过我没怎么听懂。然后,他接着说,其实还有好多东西,他小时候就发现了,只是没法和我表达。心里不禁感叹,请景仰你们的孩子吧,不要让那么一点别人喂给你的知识成为你歧视他们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比我们更接近天才的模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