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共读绘本田鼠阿佛 |
分类: 育儿手记 |
《田鼠阿佛》可以说是一部星光闪耀的作品,它是1968年凯迪克大奖(绘本界的奥斯卡)的银奖作品,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曾说这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作品,更接地气的描述,在豆瓣这种矫情而苛刻的地方,阿佛拿下了9.5分的高分。
阿佛的故事是在一个颇为冷清的背景中展开的,故事的开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萧瑟的草地,废弃的牲口棚,空空的谷仓,还有一堵老旧的石墙。紧接着,几个叽叽喳喳的小田鼠出场了,它们是这里唯一的主人。
小田鼠们每天都要辛勤地工作,它们在为过冬贮存食物,可阿佛是个例外。他并不去干活,只是一个人坐着发呆。同伴们问他,“你为会不干活?”阿佛说,“我在干活呀……我在采集阳光,采集颜色,采集词语。”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这真是只又偷懒又会狡辩的老鼠。
很快冬天来了,小田鼠们躲进了石墙里的藏身处。开始,它们的食物很充足,大家一起有吃有喝,有说有笑,过得很开心。同伴们并没有因为阿佛不“劳动”而排斥它。慢慢粮食就要吃完了,石墙里越来越冷,大家也不再聊天,日子过得越来越灰暗。这时同伴们想起了阿佛,“阿佛,你采集的那些东西呢?”
阿佛出场了,它站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请大家闭上眼,开始用它那听来充满魔力的声音为大家描绘阳光,颜色,和,最美丽的词语——诗歌!阿佛的描述生动而真切,它打动了每一个同伴,给它们带来了新的温暖、快乐和希望。我们知道了,原来阿佛并没有偷懒,它也曾经在用心地采集。今天,在漫漫的寒冬中,阿佛把它采集到的阳光送进了每个伙伴的心房,把颜色送进了每个伙伴的脑海,把诗歌送进了每个伙伴的灵魂。是的,这些美好的事物,和粮食一样,也是冬天里没有的东西,而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终于发现其实它们和粮食一样,也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http://s11/bmiddle/00242wOlgy6VuTGsfQSea&690
第一次读到《田鼠阿佛》,感受是震撼的。今天,孩子五岁了,我觉得他可以和阿佛做做朋友了,于是给他们做了引见。然后,我也试着提起笔想写下一些孩子可以从故事中得到启发,然而发现千言万语却找不到一个主题。精神生活对人的意义?自我价值的肯定?抑或是社会分工,个体的独立与群体的包容?一部作品的伟大正是源于它有着有丰富解读的可能性,一个有着明确道理的故事一定不是个好故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部作品的伟大正是源于它的融合与凝练,把这样的一个隽永的故事,和孩子一一拆解说开去,不啻为画蛇添足。再进一步,我的每一份解读在为孩子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可能由此关上了更多的门,过多的解读更会影响孩子自我价值的形成,多给孩子留一些空间,这么好的故事,就把所有的意义都交给故事本身吧。
那么,孩子会理解这个故事吗?会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理解,而且也只有他自己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孩子会记住这个故事吗?会的,因为它独特。
以下仅简单记录一些我和孩子阅读后的讨论。
故事读完后,我问:“你觉得阿佛懒惰吗?”故事中间,我第一次问起孩子对阿佛的印象时,他脱口而出“懒”。然而,此时小家伙摇起了小脑袋。
我又问:“在别人采集食物的时候,阿佛在做什么呢?”
“它在采集阳光,采集颜色,采集词语。”
“阿佛的小伙伴们喜欢它采集到的东西吗?”
“喜欢。”
“是啊,你看小伙伴们又是热烈鼓掌,还追着他问还有颜色呢?词语呢?
你呢?你喜欢阿佛采集的东西吗?”
“我也喜欢。”
“那你想做阿佛呢还是阿佛的小伙伴呢?”
“我想做阿佛的伙伴。”
想想,又问一次,“想做阿佛的小伙伴?不想做阿佛吗?”没错,小家伙就是想做阿佛的伙伴。
……怎么不按常规出牌,难道此处不该是想做阿佛吗?哈哈~~转念想想,不禁笑自己心有执念,而且书也没读好。阿佛的可爱之处不正是包含了它勇于做自己吗?在故事中,阿佛以外的小田鼠都在采集食物,也许生活中许多小朋友都想着要做阿佛,但在反复追问下,小家伙依旧在坚持,这难道不正是阿佛的精神吗?
我继续问,“为什么(要做阿佛的小伙伴)呢?”
“因为我要帮阿佛贮存食物,要不然到了冬天它就没吃的了。”
也许潜意识中有这样的想法,如果都做阿佛,那就没饭吃了。故事中间,我曾经让他设想一下故事的发展,小家伙有一个结局是这样,阿佛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
好了,我的问题结束了。本来我还想问,“如果你身边有个阿佛这样的伙伴,你会怎样对他?”看来小家伙已经在上一个问题中一并回答了。
紧接着,小家伙脱口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你想做什么?”
“我想做阿佛。
我是阿佛,你是阿佛的小伙伴,我们是快乐的一家子啊!”
我张开双臂,小家伙扑过来,搂住我脖子,偎依在我怀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