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阴有小雪
气温 -7— -5度
风速 3—4级
今天中山站虽是阴天,但风力明显小了好多,给队员的室外工作带来了方便。上午队员们就开始忙碌了,把越冬期间需要使用的一些日用品(如服装、鞋类、洗刷用品等)从集装箱中搬入宿舍楼或综合楼,方便越冬期间使用。下午把集装箱中的常温食品,如饼干、方便面、咖啡、奶粉、茶叶、罐头食品等搬入综合楼,一部分搬入宿舍楼。做这些工作主要是怕冬天的时候放在外面的集装箱被雪埋了,而不方便取用,另外有些食品怕在外面的集装箱中冻坏。今天忙碌了一整天还没有搬完,明天的气象条件还可以准备继续搬运,因为后天就要来大风雪了,预报风力在10级以上,就无法在室外工作了。
现在感觉南极在慢慢进入冬天了,晚上9点就开始天黑了,天黑的时间已经达到6、7个小时。到南极3个月了,总算盼到有白天黑夜的正常生活了,可我们知道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随着每天黑夜时间的加长,我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好白天黑夜的正常生活,3个月后就要进入南极的极夜了。每天黑夜时间的一点点加长,可能就是为了让我们适应极夜的生活,可几十年习惯了有白天黑夜的生活,感觉还是让我们无法来适应极夜的生活,不光是生物钟的混乱,人的情绪、心理都会发生变化。
这次我们越冬期间就有二个这方面研究的课题,一个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徐成丽研究员的课题,题目是《南极越冬睡眠、昼夜节律改变对认知、心理安全的影响》,另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闫巩固教授的《越冬历程对考察人员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已经做了多年,记录了大量的数据,这次他们全部委托我们越冬医生吴全负责现场做。这里我把闫教授探究课题的摘要摘录一点,以便大家了解南极越冬对人生理、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极地科学考察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压力的特殊工作,考察队员长时间生活在南极,面临着自然环境(寒极、风极、雪极)、生理环境(极昼、极夜、强紫外)、心理环境(单调刺激、情感与人际剥离、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灾难、疾病)和社会环境(孤立、封闭)等诸多因素的挑战。这些复合因素使队员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对考察队员在南极的工作、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通过对27次越冬队员的追踪检测与自我报告,探讨越冬队员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状况在越冬历程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对科学地认识极端环境对考察队员的心理和健康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科考队员的生理、医学与心理支持系统。
大风雪后站区的场景




队员开始忙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