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019-01-21 16:32:41)分类: 工作教育 |
1、为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
从现实观察,现在的儿童,课程任务繁重,看书、看电视、上网是仅有的课外活动,再加上住房条件的改变,大家庭减少,邻里关系冷漠,独生子女很少有同伴一起游戏,与父母、教师、同伴等的主体交流的时间很少。因而,作为教师要鼓励和重视儿童的同伴交往,利用身边资源为儿童提供、创设交往的有利条件和宽松的心理氛围;利用新年等节日开展互相问候的活动;运用班会开展“团结友爱伙伴多”的活动等。
2、以教师接纳影响同伴接纳
在儿童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同伴接纳。儿童在同伴中地位的形成与不同,与教师本人对儿童的接纳和支持有很大关系。为教师所喜欢,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儿童更多地被同伴所接纳。而那些受到老师指责批评的儿童往往成为同伴群体排斥的对象。得不到教师关注的儿童,在同伴中往往也成为被忽视的对象。有些教师给一些儿童“贴上了标签”,儿童被贴标签的频率越高,儿童就感到难以改变自身的处境而慢慢接受被贴上的标签。因而,作为教师应充分全面了解儿童,用爱接纳每一个儿童,始终树立两个观点: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儿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把每个儿童看成是可以发展的个体,发现儿童的闪光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道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行为。另一方面,教师的行为是儿童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待他人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学习产生影响,由于教师自身的态度、言行对儿童同伴影响是间接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语气、语调、手势、表情等不自觉流露出的态度,也会对儿童造成影响。校园中无小事,教师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在与儿童的互动的过程中,渗透着分享、合作、同情、谦让等社会行为将为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