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专业概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兼备材料成形和过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获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材料成形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历史沿革
专业的前身是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第一个金属压力加工本科专业。1998年与铸造、焊接等专业合并,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
自1953年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有首届毕业生以来,为国家培养本科生数千人。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工作者、高级管理人才和厂矿企业负责人,其中包括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墉院士、周廉院士、黄崇琪院士和王国栋院士),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院士)。
专业特色
以金属塑性成形与液态成形为主,面向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具有开展前沿领域科学研究的优势和承担综合性大规模开发项目的能力。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领域。学生不仅掌握材料成形过程的工艺和技术,同时掌握过程控制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强。
学术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0项。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80余项,与企业合作的课题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千篇。出版了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10余部教材,出版专著20余部。
考研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冶金、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行业就业。每年读研的学生占毕业生的1/3以上。
主要课程
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零件、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学及热处理原理、材料成形力学、材料成形理论与工艺、材料成形机械设备、微机原理与计算机应用、材料成形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理论等。
境外交流学习
除了参加学校每年的境外交流学习选拔,本专业学生还有机会参加学校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资助项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及学院中-英“3 2”本硕连读项目。
科技创新活动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国家二、三等奖和省级一等奖;参加“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二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另外,学生在材料与冶金学院工艺流程创新竞赛中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权威推介
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力雄厚、底蕴丰富,是国内材料成形领域的领跑者。在这里,学生将受到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具备绿色化材料成形和过程控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王国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长寄语
翘首的是家长学子们殷切希望,伴随的是老师教授们谆谆教诲,搭建的是材料成形和信息自动化综合平台,创建出的是学子们钢铁般火红未来。
——杨贵玲(99级毕业生,山钢集团济钢热连轧厂工艺技术部副部长、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平台课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本科实验室为“冶金与材料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预权和博士后流动站设立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授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设有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技术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建有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设有“名誉教授奖学金”和“中信铌钢-CBMM曹荫之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我校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前身物理冶金专业1953年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本专业以金属材料为主,兼顾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具有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改性、微结构表征和性能检测全流程上的知识结构优势。研究方向有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高技术陶瓷与粉末冶金材料、材料先进制备与处理技术、材料表征与设计。学生主要学习涉及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学、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材料制备与加工、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材料工艺设备设计基础、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设计、研究、开发、应用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主要为航空航天、冶金、机械、汽车、电子、交通和建筑等企业及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输送从事材料组成、合成、加工、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规律的研究以及材料质量控制、性能改善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员、师资和研究生生源,也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咨询和管理、金融投资项目风险技术评估及计算机信息产业领域的硬件研究等输送高层次技术人员。
名师荟萃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计划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人。
考研就业
可继续深造,攻读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可推荐到国外名校合作培养和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能够在航空航天、冶金、机械、汽车、电子、交通、能源和建筑等企业从事材料的质量控制与性能改善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还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
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预权和博士后流动站设立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授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设有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设有“名誉教授奖学金”和“中信铌钢-CBMM曹荫之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功能材料是一个涉及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多种工程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是在国家新兴产业结构调整下应运而生的。专业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材料学,融入功能材料以及物理和化学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多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学生将在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础上,重点强化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本理论、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以及器件设计研究和工程化的专业技术知识。
专业特点
功能材料专业包含磁性材料、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环保材料等方向。专业建有完备的功能材料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基地,为本科生开设了十几门功能材料方向专业课。在教学方面,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构成教学团队的骨干力量,团队成员在承担本科教学以及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之外,都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重要科研课题,可适时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中去,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利于促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名师荟萃
东北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功能材料研究的高校,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基础。功能材料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授10余人,2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9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考研就业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对功能材料及相关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功能材料在国外发展迅速,新工艺层出不穷,相对于传统材料领域,就读功能材料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出国、读研机会。
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1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1997年国家首批一级博士点授予权
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拥有冶金与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北大学-包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北大学-首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北大学-招金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