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生生的农民精神

标签:
文化 |
《最美乡土》第9期
在乡村生活的人很悠闲,总有一种想走出去的欲望,走得不太远,仅是去集镇逛逛,想买点或者卖点什么东西。无论是老的少的,即使没有买卖什么东西,也是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因为在很多人聚集的地方容易找到了我。这个寻找我的模式,可以用来解释现在的现象,数不胜数的青年人涌向陌生的城市,热衷于寻找我。说明了在大变迁的时代,人们寻找我的欲望更强烈。在这幅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它代表农耕文明鼎盛时期的商业生活,里面的人物可能有很多农民精神。什么是农民精神,凡是农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那就是农民精神。在这里,我把探索范围拓宽一些,讨论农民的勤劳、精细、读书、生活、手工、商业、伦理、道德和艺术等等,以免遗漏了什么。
〖勤劳〗乡下人依靠土地讨生活,庄稼长得怎么样,完凭勤劳两个字,也关系到面子。土地上的庄稼长势不好的话,担心会被乡亲笑话。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长河里,中国人一代一代人过来了,这种勤劳精神不会有什么变化,似乎是上天注定的。不过,土地的人口比例有一个限制,如果人口多了,土地少的时候勤劳没有什么用。
〖精细〗农民是精细的,指土地上种植的东西。中国人种植的东西品种多,流入了各个家庭和饭店,做出来的菜品比世界任何国家丰富,这是事实。中国人在高级饭店的菜品精细程度超过西方人,在农民家庭的菜品可能不如西方人,因为许多农民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
〖读书〗住在乡下的农民,保持了对科举考试的推崇温度,私塾是不能少的,那些江南小镇走出的状元、举人无数,民国时期的大师都是从小镇走出来的。农民期望多忙一点贸易和手工业,把钱积攒起来购买土地,做了地主梦以后继续做科举梦。普通的农民被排除在科举考场之外,也是基本的事实。
〖生活〗农民生活是一个很完善的体系,也是人与自然平衡的体系。所以有个西方文化大师说,那水道纵横的平原是数千年来在物质上、精神上抚育中国人民的地方。农民存在两个问题,即活路和出路,活路是解决有饭吃,出路是读书,耕读传家就是这个意思。生活也可以理解为生计,把一年作为一个周期计算。
〖手工〗过去的中国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农村生产了所有的消费品,一半的奢侈品,都是农民用手工生产出来的。手工生产有个性,有艺术性,有匠心,工业生产是标准化的。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手工业已经普遍被取代了,剩下来的需要被保护,现在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商业〗大大小小的河道、马路,最大的用途是交易货物,马车和船用来做运输工具,也被用作战争。农村的生活是村镇结合的,一个村子不能完成产品的交易,需要在集镇上完成。所以农村社区应该是村镇一体。有很多商品交易中心不在区域行政中心。太湖边的盛泽镇是四大丝绸古镇,不打官司不去县城。商人照顾穷人,买的东西少,反而会多给一点。
〖伦理〗中国人曾经是家族所有制,不是虚无的社会所有制,也不是自私的个人所有制。所以说,过去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个人没有独立的权利。西风东渐后,一些民国的知识界人士寻求自由恋爱、结婚,开始冲击家族所有制。中国文化还有个特点,长幼有序,地位有尊卑,横向关系是亲族关系,纵向关系是社会阶层地位。人人提倡以对方为尊,即互爱模式。
〖道德〗道德讲利害,宗教讲福祸,中国人以道德代替宗教。人们产生了爱讲理,认为有理走遍天下,连天都不怕。什么是有理,有一个“正”的基本概念,一横为天,下面有个止,其实是讲天道或者公道,争论就停止了。从伏羲的以易释道,黄帝的以法论道,老子的以德证道,这是中国人一路走来的文化脉络。
〖艺术〗乡村没有艺术吗?完全不是。中国人从建筑、服饰、饮食、家具、书画、诗词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水平,进入到乡村生活中,也是从乡村生活来的。以乡村建筑为例,跟中国人的做人文化相结合,现在已经丢掉了这个传统,有点太可惜。
我们最后再综合一下,归结到中国文化的道,未来的乡村可以“以农养道、以商修道、以文载道”。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需要我们再总结、再思考、再出发。我今天暂且讲这么多,主办方让我开个门,我开得不好。希望大家把握好网络社会的机遇,让乡村变得更美好,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家园!感谢大家!
【摘要】外国人已经了解,中国人在美国能适应所有的职业,其他的民族却不能。这些华人的祖先是不识字的中国农民,当年以当劳工的身份出去,事实说明了他们的文化底子是优秀的。可是,我在百度搜索一下农民精神,找不到一条解释,没有人看得上,以为农民是落后的。然后我再搜索科学精神,有好几页纸之多,比如: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也算是科学精神。谢谢主办方科技部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出了这个偏题,给我一个机会,和今天的各位朋友探讨一下何谓农民精神?
(附注:此文是8月24日的讲课整理)
前一篇:征募“最美乡土志愿者”
后一篇:流淌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