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人王观生平事迹考
(2014-08-25 13:52:10)
标签:
文化 |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3750北宋词人王观生平事迹考李欣 王兆鹏
内容提要
本文匀稽有关方志、文集等资料,对北宋著名词人王观的家世、籍贯、字号、仕履详作考订,最后推断王观约生于明道元年(1032)前后,略长苏轼几岁,享年五十岁以上。
关键词 北宋词人;王观;生平事迹
|
北宋著名词人王观,史称其“天资英迈,洽闻强记,善属文,下笔累百千言,不复润色,而华藻粲然”。(1)(卷二十二《人物列传.王惟熙王规王观王俊传 》)有词集《冠柳集》,“序者称其高于柳词”。(2)(p79)又有《扬州赋》、《芍药谱》,诗文也颇可观。然《宋史》无传,生平事迹湮没无闻,兹勾稽有关方志、文集等资料,对其生平事迹试作考订。
一、家世考
子谭。秦观《 李氏夫人墓志铭》载王观母李氏有“孙男一人,曰谭。孙女两人,一早卒,次尚幼”。(7)(p1095)可知王观有一子两女,子名谭。
综上所述,将王观世系列简表如下:
二、籍贯考
王观的籍贯,有海陵、如皋、高邮三种说法。
秦观《李氏夫人墓志铭》曾谓乃父“数称海陵王君观及其从弟觌”(7)(p1094),《宋元学案补遗》卷一因之称王观海陵人,《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全宋诗》人物小传亦谓其为海陵人,又补充“一作如皋人”。
周紫芝《竹坡诗话》则以高邮王观称之。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五、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二谓王观高邮人,“一作如皋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从之。
明嘉靖《惟扬志》卷二十二则载王观为如皋人,《四库全书总目》、《全宋词》、《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等皆从之。
今按,据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五及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十,知宋代如皋县属海陵郡(即泰州),因此称王观是“海陵”、“如皋”人,只不过一称其州郡、一称其县,可置不辩。高邮一说,当属误记,误记的原因可能与“高邮”秦观、秦觌兄弟相关。秦观《李氏夫人墓志铭》称:“至和中,先君游太学,事安定先生胡公,岁时归觐,具言太学人物之盛。数称海陵王君观及其从弟觌,有高才,力学从文,流辈无与比者。余时为儿侍左右,闻而心慕之,愿即见,盖不可得。”(7)(p1094)《秦少游年谱长编》卷一载此事后,引录“《秦谱》又案:《李氏夫人墓志铭》但言元化公称王君观及其从弟觌,而不言名先生。名先生之说,见之旧谱。然王君观从弟名觌,而先生之季弟亦名觌,或取二王之名,先后以名其子,似可信也。”(8)(p9)叫古书记载人名,多略其姓氏。后人或因如皋王氏与高邮秦氏兄弟同名而相混,遂导致籍贯记载有误。
自明嘉靖《惟扬志》后,诸多方志如明万历《江都县志》卷十四《秩官循良传》、清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一十九《选举志》、《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六《人物志》俱称王观是如皋人。嘉庆《如皋县志》卷十六有“王观、王觌、王俊 列传”,卷二十有“王载、王惟清、王惟熙墓志铭”,卷二十二《古迹》记载王载、王惟清、王惟熙墓在“治东南隅宁惠寺西”,其籍贯为如皋,史实确凿。又《宋史》卷三百四十四谓“王觌,泰州如皋人”,也可作为旁证。因此,王观的籍贯当以如皋为是。
三、字号考
王观,字通叟、一作字达叟,号逐客,行三。
又,王观号逐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乐府》“王观应制词”条云:“王观学士尝应制撰《清平乐》,词云:‘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折旋舞彻凉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高太皇以为媟渎神宗,翌日罢职,世遂有逐客之号。”(12)(p489)但宋陈鹄《耆旧续闻》却云:“王仲甫为翰林权直内宿,有宫娥新得幸,仲甫应制赋此词。”认为此词为王仲甫所作,“王仲父,字明之,自号为逐客,有《冠柳集》行于世。”(13)(p382)《词林纪事》卷五记有此纷争,《全宋词》也是两人名下都收此词。《清平乐》究属谁作?杨宝霖在《词林纪事补正》中引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王主簿》条推断“丁注祭文,言仲甫生平甚悉,而未言官爵,可见其官不显。龚明之立条目为《王主簿》,可见其官职不高,殆无为‘学士’‘应制’之事。参合《能改斋漫录》所载作《清平乐》词事,《清平乐》作者,当属王观”。(14)(p347)尽管《清平乐》词作者有争议,然《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和后集卷三十九、《诗人玉屑》卷二十和《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六等,都称王观“王逐客”或谓其号逐客,尤袤《遂初堂书目》还著录有其词集《王逐客词》。王观号逐客,应无疑义。
只是王观号逐客的原因,是否因应制作词得罪高太后而遭贬谪,似疑。考王观一生仕履,从无任职翰林学士之记载,仅吴曾《能改斋漫录》称之为“学士”,实为一家之言。若王观未任职翰林学士,则其应制作词自是子虚乌有之事。
四、仕履考
仁宗至和(1054-1055)、嘉祐(1056-1057)年间,王观入太学,师从胡瑗。嘉靖《惟扬志》卷二十二谓王观“至和嘉祐间,与从弟觌从胡先生学于上庠”。《王惟清墓志铭》亦载:“皇佑中,安定先生胡瑗为太学博士,召其子观……观承其教,越千里而往游,不五六年,果魁冠……继以进士登第。”按,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皇佑中起为光禄寺承、国子监直讲,迁大理寺丞。嘉祐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以太常博士致仕。”“与孙复、石介被称为‘宋初三先生’”。(15)(p670)
嘉祐二年(1057),王观登进士第。嘉靖《惟扬志》卷二十二《人物列传》谓“观中嘉祐二年第”,知王观进士及第是在嘉祐二年。《王惟清墓志铭》谓王观在太学从胡瑗“五六年”后始中进士,则其初至太学的时间当在皇佑五年(1053)左右。
在太学期间,与滕甫相善,却与王安石不睦。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载:“王荆公为馆职,与滕甫同为开封府试官,甫屡称一试卷,荆公重违其言,置在高等。及拆封,乃王观也。观平日与甫亲善,其为人薄于行,荆公素恶之。至是疑为滕所卖,忿见于色辞。”(16)(p2756)按,《甘露园长书提要》谓“魏泰为曾布妇弟,倾险无行,所作《东轩笔录》”,“皆党邪丑正,颠倒是非”。(17)(卷一百二十五)故魏泰贬斥王观之言不一定可信,而所载王观与王安石交恶当属事实。
登第后,王观“授单州团练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见清嘉庆《如皋县志》卷十六《列传》:“观中嘉祐二年第。授单州团练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迁大理寺承,知江都县,卒。”
熙宁七年(1074)至熙宁九年(1076)间,王观作有《醉眠亭》诗。李行中《醉眠亭》诗后注:“行中,字无悔,筑亭青龙江上东城,名之曰醉眠,诸公皆有诗。”(19)(卷二十九)诸公有苏轼、李常、陈舜俞、张先、王观、秦观、张景修、韩宗文等人。苏轼三首《醉眠亭》诗作于熙宁七年(20)(p296)、秦观《醉眠亭》诗作于熙宁九年春(7)(p50),王观诗当作于其间。按,醉眠亭“在青浦县(今属上海)青龙江上,宋僧行中所筑,苏轼名之”。(21)(卷五十八《松江府》)
熙宁(1068-1077)末年,王观任扬州江都县令,作《扬州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五《扬州芍药谱提要》谓王观“熙宁中尝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事。在任为《扬州赋》,上之,大蒙褒赏,赐绯衣银章。见嘉靖《惟扬志》中。”明万历《江都县志》亦谓王观“迁大理寺丞,出令江都。尝上《扬州赋》,赐绯鱼银章。按观之为令,以文学名,而政事不可概见。”(22)(卷十四《秩官循良传》)《扬州赋》今见《御选历代赋汇》补遗卷六,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四库全书总目》和《江都县志》所言不确,实际上王观是先为江都县令,后回朝任大理寺丞。
元丰二年(1079),王观任大理寺丞。同年十二月,坐知江都县时受贿而遭除名,编管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诏大理寺丞王观除名永州编管,坐知江都县受贿枉法,罪至流也”。(23)(卷三百一“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辛酉”条)同书卷三百二又载,元丰三年正月十九日癸未,“诏提点淮南东路刑狱范百禄,罚铜二十斤,坐知扬州江都县王观枉法受财,转运司遣官鞫劾,而百禄擅止之也”。《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十六》亦载,元丰三年(1080)正月十九日,“大理寺丞王观除名永州编管”。(24)(p3873)《长编》与《会要》所载王观遭贬事因相同,只是时间略异,盖前者为降诏之时,后者为执行之日。元丰二年底,王观既已在大理寺丞任上因知江都时受贿而贬,则其知江都县应当在熙宁末至元丰元年(1078)前后。
王观在卞京任大理寺丞时,与释道潜等有诗唱和。道潜有《次韵王通叟寺丞见寄》诗(25)(卷二),只是王观原唱不传。其时,道潜在淮南。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卷二云:“参寥子于熙宁九年春至元丰二年春游淮南,其诗当作于此时,可见王观为大理寺丞亦在元丰初。参寥时从少游游,由此可见,少游之结识王观,至迟亦在此时。”(7)(p177)按,王观与秦观亦有诗唱和。秦观有《和王通叟琵琶梦》诗(1)(p60),然王观原唱不传。《秦少游年谱长编》谓秦观此诗是王观初贬永州后作(7)(p177),可备一说。
元丰三年春,王观赴永州贬所,途经江西九江时,诗人孔平仲(1044-1102)有诗送行。孔平仲《送王通叟》诗云:“浔阳江头夜吹箫,旁若无人声正调。问之谁何天鬻子,谪官东南数千里。”(26)(卷二十)浔阳,即江州(今江西九江)。其时孔平仲任江州钱监(27)(p2860),故能在江州与王观聚首并为之送行。孔平仲又有《谢王通叟回纹诗》,其中有云:“北风吹波客桅折,浔阳维舟不敢发。观君和我回纹诗,满眼春光破冰雪。”时、地正在春天之浔阳,亦同时所作。
谪居永州期间,与同贬一地的沈辽有诗唱和。沈辽《奉酬通叟社日》诗云:“秋人潇湘拍江水,夷人社会秋声喜。山城寂寞无人行,白醪赤鲜追闾里。穷客闭门食无鱼,虽有士子半屠沽。与君俱为投荒客,落日怊怅临城隅。”(28)(卷五)按,沈辽,字睿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受知王安石,及王安石当国,辽为审官西院主簿,论事不合,罢后摄华亭县……因民讼连及下狱夺官,流永州,更赦徙池州。杜门隐几间,为文章,雄奇峭丽,与曾巩、苏轼、黄庭坚唱酬,竟不再起。”(29)(卷四十一《宦迹》)据诗中“潇湘”、“山城”及“与君俱为投荒客,落日怊怅临城隅”云云,此诗显然是作于永州。诗中表现了两人同贬永州的惆怅失意之情,惜王观原唱不传。
元丰六年(1083)七月,王观尚在贬所,其母李氏卒。秦观《李氏夫人墓志铭》:“元丰六年七月二十六日,寺丞君观之母李夫人卒,宣德君觌以书抵余曰:‘世母葬有日矣,伯氏荒迷,不能请,愿有铭’。”所谓“伯氏荒迷”,婉指王观获罪被斥,此时王观应仍在贬所永州。其后事迹无考。
五、生卒年推测
王观与从弟王觌同时在太学师从胡瑗,兄弟俩相隔两年先后中进士,王观中嘉祐二年(1057)进士,觌中嘉祐四年(1059)进士(30)(卷十三《选举志》),两人年岁相差应不大。而王觌约生于公元1034年前后,若王观年长王规二、三岁,则王观约生于明道元年(1032)前后,略长苏轼(1036-1101)几岁。元丰六年(1083)七月王观尚在世,其享年当在五十岁以上。
参考文献:
(1)嘉靖《惟扬志》[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2)黄升.花庵词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嘉庆《如皋县志》[Z].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4)脱脱等.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陈均.九朝编年备要[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朱弁.曲洧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邓子勉.宋人行第考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范公偁.过庭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吴曾.能改斋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3)陈鹄.西塘耆者旧续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张宗橚编、杨宝霖补正.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5)胡鸣盛.安定先生年谱[M].宋人年谱丛刊[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6)魏泰.东轩笔录[M].宋元笔记小说大观[C]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8)明正德《建昌府志》 [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木[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
(19)至元嘉禾志[Z].宋元地方志丛书[Z].台湾:大化书局,1987.
(20)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1)大清一统志[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明万历《江都县志》[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Z].济南.齐鲁书社,1997.
(2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Z].北京:中华书局,1993.
(24)徐松.宋会要辑稿[Z].北京:中华书局,1957.
(25)道潜.参寥子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孔平仲等.清江三孔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李春梅.三孔事迹编年[M].宋人年谱丛刊[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8)沈辽.云巢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明正德《姑苏志》[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书店影印明正德刻本.
(30)清嘉庆《如皋县志》[Z].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作者简介:李欣(1973-),女,湖北云梦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武汉科技学院社科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研究。王兆鹏(1959-),男,湖北鄂州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