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渚玉器鉴定真伪方法

(2014-03-30 22:14:44)
标签:

财经

http://s13/mw690/0023YYdTgy6HIIFiPqQ4c&690
        若您手上有良渚玉器鉴定或出手可与我联系,13652432082宋经理。

    良渚玉器的鉴定,并非一件悬而又悬的事情,不管是老三代的玉器,还是明清玉器,它们的鉴定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在叙述这些规律的时候,往往都是一条一条地讲,但是,在作判断的时候,却要综合地考虑,否则极易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一般来说,鉴定玉器的真伪,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考虑,这就是从玉器的材质、器型、雕工、纹饰和沁色来进行综合思考,然后作出判断。对于一件我们从未见过的玉器,如果它的纹饰、材质和雕工都不错的话,在暂时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一砸了之,应当放到以后的时间才认识提高的时候再作研究,否则极易作出后悔一辈子的事情。
 
    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南玉版块良渚玉器,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犹为著名的当属良渚玉琮。今天,我就将自己的一点鉴定体会与诸友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良渚玉琮的鉴定方法首先要从工艺来看,直到现代化的今天,即便是借助现代加工机器的方法,也很难达到4100年前的琢刻工艺,试想,在一毫米宽的阴线内竟然还有三条以上有着明显针对性的琢刻阴线,这是一种怎样的手工琢刻工艺。也正因为此,可以筛掉一大部分有着现代机器加工制作工艺痕迹的伪良渚玉琮。
    其二、观察玉琮的神韵。良渚先民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经年所制作的玉琮,决非现代人为图利益,三五天就可以做成的。真良渚玉琮,不论玉琮大小高低,皆造型方正、挺健,于大度中透出神秘的庄严气韵;所琢线条挺拔健劲,块面分割井然有续,所琢纹饰繁密而不纷乱,动态化的图案结合着一种雍和的宁静。
    其三、良渚玉琮入土四千余年所产生的节理裂隙痕迹,是现代技术所无法炮制的。造假者会选择带有自然裸露石皮的裂隙玉料来做沁和因为埋藏应力关系使玉质表面深入内部而产生的节理裂隙现象。这一点是鉴定玉琮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关键因素。但我们都知道,玉琮是被完全的掩埋,所以受沁与突现的节理裂隙,会遍部玉琮外部四个大面和内部圆形筒身表面。利用天然石皮来做伪沁,会因为石皮裂隙取材方向的不同,或者只能够满足在玉琮一个面上产生沁和节理裂隙;或者一端的四个面和内部一端所产生节理裂隙。这一点上,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观察,也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因为玉琮是成器后而进行埋葬的,所以玉质节理很少产生贯通的裂隙。利用天然石皮来做玉琮的节理裂隙,会产生一种节理裂隙由外到内、由繁密到稀疏的节理裂隙变化趋向。而真正的良渚玉琮因为是埋藏地下四千余年,所产生的节理裂隙,会由四面向内延伸,由内筒身向外延伸,这一点也是利用天然石皮所无法办到的。所以只要我们去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细小的特征,从而认真的对待每一件我们所要鉴定的良渚玉琮。认真的对待4100年前先民的艺术结晶,我们更需要本着严谨、治学的鉴定态度。不忽略一件真品,不放过一件伪器。
    其四、伪造良渚玉琮,为了得到四面皆有的节理裂隙,或者“鸡骨白”现象,目前所用的方法还是加热法和明火烧蚀的方法。也就是用加热后冷却的方法制造节理裂隙,或者用明火烧蚀的方法制造“鸡骨白”。下面我就把这种制作方法所产生的漏洞和大家谈一下。


      鉴定良渚文化玉器首先要看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悬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厘米左右),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包浆壳”,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渚玉琮,我们如何鉴定它们的真假呢?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又归之于简单,当然这是螺旋式上升,后面的简单是更高层次的复杂。在没有掌握良渚玉琮的真伪鉴定时,我们先从简单的方面去判断。相对于外壁完全笔直的玉琮来说,有一定弧度的玉琮,仿制相对困难的多,所以我们从最简单的方面着手,对于在市场上看到的外方完全笔直的器型,要慎之又慎。


   收藏提醒:我们在鉴定时,只要稍微花些耐心和时间就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真伪,况且我们所花费的鉴定时间,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四千多年前的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