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伏天儿杂记之南城风物】

标签:
2017仲夏燕墩山水无忧摄影杂记 |
【2017·伏天儿杂记之南城风物】
但连续的35、6度的高温闷热已经令人难耐
本该宅在家中避避暑气
因不得不为之事又必须走出家门
既然出行便不能空过
顺道进天坛北门出西门再南行至永定门城楼又走近燕墩。
天坛自不必说那是五星级的景区
永定门城楼虽说是新建的倒也是成为了南城的地标
原有的城楼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新城楼建于2004年
与永定门城楼咫尺之遥的燕墩便鲜有人知了
可惜不知是何原因
燕墩的四周被遮挡无法近距离的观赏
燕墩现在的具体位置在地铁14号线永定门外站的A出口。
燕墩始建于元代。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位置在大都丽正门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
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墙,现已毁没。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阶可登,历45级,通达台顶。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出一龙,龙身作波曲奔腾状,龙昂首上扬,似欲飞奔夺宝顶。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笔。它以益誉的文笔,磅礴的气势,赞美了北京险要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的情景,溢满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内容。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为北京的史记篇。
------摘自【百度百科】